2009年8月6日,离奥运一周年还有两天。这一天,占据中国各媒体突出位置的新闻有:变化莫测的经济形势,“7·5”事件的后续报道,还有居高不下的房价,突然爆发的青海鼠疫,赤峰继自来水污染之后又发生液氨泄漏事件……
对中国很多老百姓来说,一年前,那场被英国《标准晚报》形容为“中国新时代的开端,中国奇迹,历史上最具雄心壮志的奥运会”似乎只能更多地说明过去。
环球网6日的网络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认为,中国因奥运会而变得更加成熟。这个成熟的标志也许就在于,今天的中国人在以更加稳健、客观与清醒的目光,观察现实,审视未来。
北京奥运会后的一年,中国人走得并不顺当。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奥运盛会的兴奋,三聚氰胺事件就浮出水面。奥运会结束不到一个月,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继而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紧接着,又有甲型H1N1流感袭来、乌鲁木齐“7·5”事件突发。
在一个接一个的挑战面前,中国人选择了坦然面对。奥运带来的韧劲和耐心在延续,从政府到学者,到民间,整个中国社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公开与自信,公众舆论更是空前活跃,民众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尖锐,媒体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对中国力量、中国作用和中国责任的评价也在不断升级。路透社再次提出“今年是中国崛起元年吗?”的命题,而一些西方学者则推出“G2”(中美集团)的概念,描绘未来“中美共治世界”的前景。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稳重地站立在世界舞台之上。
中国人没有失去判断力,没有忘记摆在中国面前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盲目乐观。一年前的奥运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热情在金融危机的磨练下,正变得更加理性。
北京奥运会已成过去。以中国特有的体制,办好奥运会这样的盛典可能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是怎样能够在应对未来挑战时,更充分地发挥这种优势,并且使奥运焕发出的那种精神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