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汉刚
在网络出现并大张旗鼓地占领传统媒体阵地的过程中,关于“网络报纸”会不会取代传统报纸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这一争论最终在越来越盛的报网互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偃旗息鼓。直到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使这一场新闻纸和新闻屏的你争我夺演进成了2.0版本。
金融危机促成网络报纸进入2.O时代
今年3月初,美国赫斯特公司表示将出售旗下的《西雅图邮报》,如果60天内仍无法找到买家,将可能停刊或将其转变成完全的电子报纸。3月18日,赫斯特公司宣布,这家拥有146年历史的报纸停止发行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
此举意味着,《西雅图邮报》将成为首份由网络彻底转接所有传统报纸业务的美国大报,这份传统报纸的生存转机或将是脱离纸媒的电子版,报业公司的运作体系也将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在此之前,创刊于1908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宣布,今年4月起将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专注于制作网络版报纸。同时,美国丹佛市有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由于亏损严重,公司2月宣布停刊。该报失业的编辑和记者准备成立一个名叫InDenverTimes.com新闻网站,根据计划,网站普通内容将向所有网民免费,但是收费读者可以进行互动聊天,阅读专栏文章,以及其他附加内容,收费标准为每月五美元。
4月7日,纽约时报公司宣布《波士顿环球报》一个月内将关闭。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消息为全美报界敲响警钟:当前经济形势下,没有一家报纸处境安全。
拥有150年历史的《旧金山考察家报》也在3月初宣告歇业,另外4家大型报业集团也寻求破产保护,涉及一流大报《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以及多次因调查性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费城询问报》,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之前就被网络冲击得举步维艰的美国报业不堪重负,许多报纸都着手积极发展网络业务。
虽然之前报纸也大力发展网络版,但和只保留网络版的模式相比则有天壤之别。如果说将报纸内容向网站转移是美国报业转型的1.0时期,所以,这场几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正推动着美国新闻开始从纸到网的转型,业界称网络报纸取代纸质报纸进入2.0时期。网络相对于报纸的优势
网络报纸究竞会不会取代纸质报纸是互联网出现后由来已久的争论。不认同的理由主要源自于过去的经验,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没能完全取代之前的媒体,广播没能冲垮报纸,电视也无法取代广播和报纸,最终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受众和市场份额。
而预言报纸会被网络取代的人也有足够的理由支撑。因为网络相比纸张而言,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势。Newspaper其实应该拆分为News Paper,新闻内容才是报纸的内核,而纸张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网络报纸的出版只是把信息的载体和接收终端从纸张换成了屏幕,并附加了更多先进的功能,较之传统的报纸,网络出版优势明显。
首先,从成本上来说,网络出版占尽优势。网络出版能节省生产、物流、零售等诸多成本。从更长远和更宽广的角度来看,网络出版相对于纸张、油墨、物流的生态资源浪费而言,显然更加经济、环保。
其次,从内容操作来说,目前已经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报纸制作、发行、阅读、反馈的条件基础和成熟技术。
再次,网络报纸具有传统报纸不可比拟的内容制造、传播效果和信息互动优势。1、信息的海量,网络的信息负载力是报纸远远比不上的。2、网络的快捷性和及时性是报纸无法具备的,网络可以大大压缩采编时间,达到实时传播,时时传播。3、网络可以将报纸无法集合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完美地集合在一起,让受众可以形象立体地多维感知新闻。4、网络提供了及时便利的双向互动交流,受众将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更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反馈者、提供者、参与者,网络将报纸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平等、机会均等的双向交流。5、网络报纸的新闻接收终端将会多样化。
报网互动的迷惘与探索
从世界范围看来,报网互动的实践起始于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报网融合,如今绝大多数的报纸都已经与网络实现了融合,尤其那些小众的社区报,报网融合程度更高。
美国的报网互动大都是报网合一型。整合报纸和网络两个编辑部,两者紧密互动、界限模糊,“报即是网,网就是报”,作者队伍、稿件发布、资料库、话题征集、读者反馈,都可以在同一网络平台实现。比如报纸版面编辑可以兼主持网站频道;比如报纸记者可兼多媒体记者,推出文字稿件的同时,附加视频信号,开创网上阅读新形式。报网合一这类方式目前在国内还用得较少。类似的报网互动的高级形式即“媒介融合”,是美国报业最热衷的传播学课题。
美国已经有传统报纸弃纸从网,而国内的传统报纸上网却还处于1.O时代,无论最终是网络报纸取代了传统报纸,还是两者实现融合,报网互动都是它们开战或者是谈判的必经阶段。1997年,国内报业开始应用互联网,报网互动作为一种操作方法走进新闻业界。2007年首届报网互动高峰论坛举行,报网互动的概念被确定。
与发达国家的报纸主动建立融合网络、积极转型不同,国内的报网融合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从1997年开始,《人民日报》等国内大报纷纷“触网”,制作简单的电子版,把报纸内容按版面或类别直接搬到网上,这种方法至今仍在应用并得到升级。
第二阶段则是报纸和网络资源互换。网站与报纸之间仍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有时也会开展“新闻联动”、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却又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红网和《潇湘晨报》的合作关系。
第三阶段就是目前大范畴上的报网互动。即“传统报纸为新闻网站打工,新闻网站为搜索引擎网站和门户网站打工”的模式,以新浪、腾讯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和以goole、百度为代表的搜索网站逐渐掌握了网络话语权和收益权,新闻网站在中间担当搬运工的角色,报纸在这个链条中扮演地位极重的内容生产者,但是因为技术的局限,它却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这个弱势的地位注定了报纸和网络竞争的现状,也表明报纸体更加注重网络业务的拓展的必要。
比较来看,国内外报网互动最大的差异是外国的报网互动更根本一些,因为他们是从人力资源、内容生产、出版发行方面都形成了互动融合,国内则表现为网站更积极地吸取报纸的内容,两者只在内容产品上有交集,在利益分成和权属上依旧呈现合作并竞争的关系。如果说国外现在的报网互动已经进入2.0时代,那么国内则还处在1.0时代或者是2.0的内测版本。
没有良好和完善的融合,网络报纸取代传统报纸就不具备基础的条件,即便是外部市场有这样的需求,或者是
传统报纸经营不善,网络也无法实现对传统报纸的承接。
网络报纸取代传统报纸,还在等待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网,并和网友进行交流,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跟网友在线交流,从此,中国互联网多了两位国家元首身份的网友。网络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来看,近年来报纸虽然受到网络的冲击,一系列负面信号使整个报业市场阴云满布。山雨欲来之势,总体而言,网络在新闻方面的服务在更多的时候还要看传统媒体的眼色行事。所以,在国内讨论网络报纸取代传统报纸尚为时过早,我们只能在力促报网融合的同时耐心地等待。
首先等待技术条件成熟,建设广泛的网络硬件条件。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网络普及率在今年1月的统计中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22.6%,但是中国网络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还很大,而互联网的普及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均衡性。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皮尤副主任约翰·霍里根说:“就互联网普及而言,中国大约落后美国15年。”只有当中国的网络普及率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今天,才有可能出现网络报纸取代传统报纸的现象。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农村网民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增速远远超过城镇,城乡差距有望逐步缩小。随着3G网络的建设,接受终端的多样化,网络取代报纸的技术条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
二是等待阅读习惯的改变,培养形成广大受众市场。网络阅读和文本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目前,报纸的大部分用户都是中老年读者,他们对于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比年轻人要低一些。《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显示,中国40岁以下以下的网民数量占总数的84.3%,10岁到20岁之间的网民数量占到了35.2%,这预示着在未来的二十年里面,人们的阅读习惯会经历一次浩大的从文本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迁徙。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网络而背弃文本阅读,只有人们形成了网络阅读的习惯,网络取代报纸才有实现的基础。
阅读习惯的改变仍然需要仰仗技术的进步和基础建设、硬件投入的完善,调查显示,美国超过83%的网友都是在自己家中上网,而中国网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都没有自己的电脑可供上网。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宽带、无线、3G上网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文本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转换周期将更加缩短。
三是在等待报网的充分融合和市场化,市场自主选择更加优良的媒体。网络和报纸只有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积极主动地实现内容和经营的融合。网络对报纸的冲击,让报纸为了生存不断创新求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特性,加强报网联动,改善传统报道操作手段;其次是从“质”和“量”上强化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再次是不遗余力地贩卖观点,发挥深度优势,做好深度报道。只有报纸自身的质量过硬,内容引人,才会拥有附属于自己新闻产品的受众群,这一些拥趸不会因为信息内容的介质变化而变节,只要有便捷的接受和阅读途径,他们会很适应纸到网的转变。
报纸在内容转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拓展网络业务,现在国内报纸基本上都有了网络版,但是网络内容的覆盖面过窄,服务性不强。网上报纸只是纸面内容的照搬,还无法实现传统办报。网络出版,受众回馈,编读互动的良性合作。
分析对比,网络出版的优势必将有取代传统报纸的发展预期,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的弃纸从网也为往后的网络取代报纸提供了现实参照,媒体的沿革一直都是顺着技术发展的脚步而行,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然后是汇聚了前面三者所有功能的网络,无一不是技术在背后作为推手。虽然广播、电视的出现都曾让人发出“报纸将要灭亡”的惊呼,但报纸最终还是坚强地走到了今天。面对网络,报纸还能不能继续保护自己被挤压得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情况则不容乐观。美国报纸编辑的工会组织计划投票决定是否去掉该组织名称中的“报纸(paper)”一词。或许用不了多久,就如同《纽约时报》发行人沙兹伯格所说的那样:“报(news)”将恒存,而“纸(paper)”却要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