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伟 欧阳燕刚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留给社会最惨烈的一幕莫过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近70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一万人在地震中丧生,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建造隔震房屋,减轻地震灾害”已经成为一项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早在1881年人们就提出了建造隔震房屋的设想,但因涉及复杂的材枓研究、计算技术、非线性结构理论研究,一直到近2。年来才逐步获得成功。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筑基础隔震理论及应用技术的探索研究,80年代后期获得重视,90年代后取得长足进步并在许多重要工程中获得应用。2001年,隔震减震技术写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标志着隔震技术的成熟。
隔震技术应用的优越性:1、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可达60-90%:2、上部结构设计限制小,建筑使用功能增强;3、能确保结构体系安全,提高抗大震能力:4、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高,安全储备10-15倍:5、财产及人员安全得到保证,社会效益明显:6、在高烈度区大干或等于8度区能节约房屋造价;7、震后无需修复,长期效益明显。在我国450个大中城市中,位于地震区的占74,5%。其中有一半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2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85.7%位于地震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20-50万的中等城市80%位于地震区。特别是我国的龙门山脉属地震多发区。
隔震建筑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的房屋结构形式和抗震技术产生深远影响。该技术已经纳入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主要在高烈度地震区逐渐推广应用。为减轻水平地震灾害提供一条新途径。特别是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和地震频发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安全新技术。
四川强实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建筑、桥梁隔震减震技术研发和隔震支座产品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生产的隔震支座产品由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教授等人研制,于200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实验成功,从而写入中国建筑隔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产品的使用在“5.12”,地震中也受到了极限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