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嘉雪
一言及未来产业的整合趋势以及对创新的种种设想,个性率真的万捷就不可抑止地滔滔不绝,但一说起没兴趣的事,他的眼神就开始游离,并且时不时地用笔在纸上划来划去,表达着某种“无奈”
即使今天回忆起当年大学的专业——印刷机械,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依然会像个任性的大男孩般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然而毕业20年后,他却成为班里少数还在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并且已是业内的佼佼者。
然而,如果今天你还认为雅昌是一家印刷公司,这位创始人一定会对你侧目。“我们一直做得不像印刷(公司),所以才能成功。”万捷说。尽管雅昌只有16年的历史,但已经历过几次蜕变——从一家普通的印刷公司到艺术印刷公司,再到如今的艺术服务公司。
能够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是万捷年少时的梦想,因此让雅昌实现转型,是万捷在长期的市场浸泡中于潜意识下的有心之举。万捷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潜力,并及时调整了企业的服务定位。雅昌的发展几乎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同步,这才使他们今天在业内一枝独秀。
尽管目前雅昌已经做到了对国内高端艺术印刷市场的“垄断”,但在万捷看来,这不是因为雅昌做得有多强,而是因为中国的艺术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马拉松赛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是在起步阶段领先了,所以还谈不上真正的垄断。”
因此万捷还在等待,他期待着中国艺术行业的真正繁荣。那时,他和他的雅昌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新鲜的开始
对于机械印刷这个专业,直到走出大学校门,万捷也基本上处于毫无感觉的状态。首先,这个专业是父亲为他挑选的,而万捷则更喜欢与艺术相关的一切,因此在印刷学院念书期间,他将大把的精力都放在了看电影、逛美术馆、摄影和绘画上。
毕业后,万捷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大型印刷厂。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专业也还算对口,但在那里的7个月中,万捷满脑子想的就是一个字:“走!”对于为何要拼命“逃离”第一家单位?万捷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他只是说,“我的性格比较独立,做什么事情我都要做自己喜欢的,做自己觉得有乐趣的,不愿意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
最后,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调离了原单位。其实,当年万捷之所以坚持离开,还在于一个城市的吸引: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与万捷一起闯深圳的同班同学有9人,“当时大家对深圳抱有一种美好的憧憬。”万捷说,1985年的深圳对于他们这些年轻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每晚灯火通明的大排档,各种新鲜的海鲜,即使是汽水也比北京的要好喝得多,“从工作到生活,都觉得很新鲜。”
来到深圳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万捷进入了国内第一家中日合资印刷公司——深圳美光彩色印刷公司。从那时起,万捷才开始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
刚到美光的第一个月,就有十几名中外印刷专家轮番上阵,对他们这些大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而当时的美光,也拥有业内最好的技术与设备,其产品在业内的口碑也是最佳的。“当时的美光是一家现代化的公司,那样的工作环境对于我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我觉得什么都新鲜。”万捷说。正是美光,让万捷开始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兴趣。
美光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那里的7年间,万捷几乎始终处于一种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在每一次的培训中,万捷都会认真做笔记,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在美光第一天上培训课时用过的笔记本。
万捷的勤奋也让他成为在美光升职速度最快的人。从生产调度、组长、课长、生产部长,一直到董事,万捷的职位一年一跳。随着职位的提升,万捷得到的培训机会也越来越多,他还经常被送到日方总部去上课。几年下来,他做的培训笔记就存了好几箱。同时,万捷学以致用,为美光公司建立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重要管理体系,甚至在万捷离职10年之后,美光依然在沿用他当初建立的那套管理系统。
25岁那年,万捷进入了美光董事会,成为合资公司最年轻的董事——其他董事都在50岁以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万捷渐渐发现了合资公司的缺点,这也是当年很多合资公司都面对的问题。根据当年的政策,合资公司的中方与外方在持股上必须对等,而在管理层的人选上也必须对半分,然而这种对等有时可能不看实力,而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因此,虽然最后万捷有机会担任合资公司总经理一职,但他还是决定离开,尝试单飞的滋味。
“种地”的人
对于1993年的创业,万捷说,“刚开始也稀里糊涂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了,就决定尝试一下,其实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做。”
成立之初的雅昌,只有35名员工和几台借来的设备,最多只能算是一家小型制版企业。1995年,万捷从一个在银行任职的朋友那里得知,深圳中轻包装印刷公司由于拖欠银行贷款,经营陷入困境。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对于当年的印刷行业而言,设备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标杆。当时中轻公司拥有两台四色机、一台双色机和其他一些加工设备,硬件条件还算不错。
凭借之前在业内积累的良好口碑以及个人信用,万捷和中轻公司、银行签署了协议,由雅昌来负责中轻的债务偿还,同时,中轻交由雅昌来经营管理。
就这样,雅昌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并购了中轻。之后的一年,万捷又开始联络母校的实习工厂开展合作,并逐渐实现对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的全面管理,使雅昌在几年间就成长为跨地域的综合性印刷公司。
其实,早年像雅昌一样的普通印刷企业多如牛毛,但大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或是被兼并。经过几年的发展,万捷意识到,公司即使长得再大、再快,也只是一家传统型的印刷公司,随着市场饱和度的加深,门槛不高的低端包装等普通印刷业务竞争将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将是利润率的不断下滑,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万捷将雅昌最初的生存状态形容为“要饭吃”,作为一家普通的印刷公司,他们没有资格去选择什么。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万捷发现自己能耕种的空间越来越窄,他需要变成一个“种地”的人。
万捷认为,“印刷本身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为谁服务,才是它的专业,因此,印刷是要有专业的。”然而,雅昌应该为谁服务呢?
由于万捷一直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十分关注,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艺术市场尚未成型,但一些知名拍卖公司活动的日渐兴起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从那时起,万捷开始主动与拍卖公司联络,为他们制作艺术品拍卖图录,随着双方合作的频繁,万捷隐约意识到,艺术品印刷可以成为雅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万捷说,当初的转型决定有点冒险,但他这种“赌”是基于对中国艺术市场未来的判断。与此同时,大型印刷公司都忙着做其他的大业务,根本无心顾及这个刚刚萌芽的小市场,而这就给了雅昌一个安心成长的机会。
然而,万捷选择的艺术印刷对于年轻的雅昌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雅昌的服务必须有质的飞跃。此前深受美光熏陶的万捷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从1999年起,他开始选派员工到日本学习。也正是那一年,万捷将雅昌定位为高档艺术品印刷公司。之后每年雅昌都坚持选派员工到日本、美国、德国受训。
此外,万捷还经常邀请顶尖级国际人才空降到雅昌来。1997年,万捷就将德国一家知名印刷公司的首席印刷指导请到雅昌来做总工程师。2003年北京的“非典”刚过,万捷的前任老板——原美光公司的副总裁在退休后受邀担任雅昌的技术顾问,直到今天也依然以专家的身份留在雅昌。
为艺术服务
在市场上没有雅昌这样专注于艺术品印刷的公司之前,艺术家们面对画册时往往显得很无奈,颜色出现各种偏差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顽疾。然而,雅昌却从摄影到对色、改色,每一步都认真而细致,并注重与艺术家本人的沟通,力求将艺术家的作品做到完美再现。
直到今天,万捷依然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当质检部完成所有检查程序后,都会将一张质量检查表送到他的办公桌上。万捷则会利用自己的“咖啡时间”来提出意见,做最后一道质量把关。
正是将每一件产品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雅昌的印刷技术才日臻完善。2003年和2005年,雅昌两次荣获被誉为全球印刷界“奥斯卡”的美国印制大奖,雅昌的获奖作品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书”。
在万捷看来,“印刷做得好,功夫在诗外”。好的艺术印刷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学,但如果没有很好的艺术品味,就很难达到最佳的表现状态。因此,万捷将雅昌的获奖归结为对品味的把握。
在万捷眼中,得奖只能代表过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印刷和艺术创作一样,不具备可重复性。喜欢喝可乐的万捷认为,做印刷和做可乐不一样,后者只要按照一个研制好的配方几十年如一日地生产,绝不会出问题,但他这个行业不一样,“印刷业是加工业,而做可乐是制造业。如果有一天,加工业能将‘品味像制造业那样毫无偏差地呈现出来,那就到家了,但是很难。”
万捷承认,目前雅昌对品味的把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倚靠经验。未来他们需要通过技术将“品味”标准化,实现量化的控制。
其实,为作品质量把关,只是雅昌为艺术家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凭借出色的高端印刷能力以及丰富的经验,现在雅昌已经能为艺术家提供从出版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到营销推广的“一站式服务”。
在万捷的名片上,最显眼的是一句话:“为人民艺术服务”——7个字都出自毛主席的笔迹。
“为人民艺术服务”当然又是万捷的创意,他解释说,艺术家、艺术教育、艺术经营、艺术服务、艺术出版、艺术收藏公司和机构都是雅昌的服务对象,通过对他们的(B2B)服务,未来雅昌将研发出大量的衍生产品(B2C的产品),如图书、复制画等,“通过为人民艺术服务,最终达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虽然现阶段雅昌的主要客户依然是艺术家、文博、出版和拍卖机构等,但雅昌的业务早已不局限于为画家印刷画册、为拍卖行印刷拍卖图录、为博物馆印刷纪念资料等传统印刷业务。如今,雅昌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来自于他们打造的一个新工具——雅昌艺术网。
无限的潜力
起初,雅昌艺术网只是一个企业网站,建立它的目的就是为客户做增值服务,然而随着企业的成长,万捷意识到雅昌艺术网的发展空间其实很大。
与新闻类门户网站不同,艺术网站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资源的“沉淀价值”。由于雅昌多年从事艺术印刷业务,因此在书画、拍卖和摄影等领域积累了大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相关数据。
艺术品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历经岁月的蹉跎,魅力却有增无减。在经过作者授权后,雅昌建立了“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数据资源优势,这个数据库已存储了印刷级图片600万张、复制级图片10万张、网络级图片1200万张、资讯数据110万条、多媒体数据7万多条。如今,该数据库被业内称为“中国艺术品瑞士银行”。
2008年7月,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基础,雅昌利用科学的数据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开始定期编制和发布雅昌艺术指数和《中国艺术品市场调查报告》。由于雅昌指数的权威性,它被业内视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
经营艺术网站,万捷最初毫无经验,开始他们提供的很多服务都是免费的,但万捷深信,如果雅昌艺术网只是一个纯艺术网站,那将无法生存。
现在,万捷将雅昌公司形容为“传统行业+IT+文化的综合体”,雅昌艺术网则是他们打造的一个服务工具:既是一个数据库,又是一个艺术界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如今它已经成为雅昌的一个综合管理平台。
雅昌艺术网收录了100多家专业出版社30年来出版的6万余种美术图书,艺术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最新的出版信息,查询、检索历年出版记录。雅昌艺术网还记录着国内外500多家核心文博机构、美术馆及3000多家画廊10年来举办的展览、图文信息,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这里就像永不落幕的艺术展览,可以随时欣赏他们心仪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还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艺术社区,通过博客、论坛、藏品交易等多种平台,创造一个可以发布信息、分享作品、沟通交流、结识同好的虚拟生活空间。
艺术品拍卖公司一直是雅昌的重要客户,现在,雅昌艺术网已与国内171家大型艺术品专业拍卖公司建立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他们唯一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
目前,各大拍卖公司都会在雅昌艺术网上做拍卖预展,而对于拍卖会举行的时间、地点、拍品状况和成交情况等各种重要信息,雅昌艺术网都会做全面、详实的记载。
同时,为了给艺术家提供全套、立体的服务,雅昌还打造了“雅昌艺+”这个综合服务品牌:以艺术家的个人数据库为基础,提供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官方网站、作品认证、出版、展览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目前,“雅昌艺+”管理着3300多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人数据库,它已成为中国艺术家创作和推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新型工具。
经过长期投入,雅昌艺术网从2006年起开始盈利,其盈利模式主要是搭建资讯平台以及网站广告。由于目前雅昌艺术网已在业内形成不可撼动的地位,因此其每年的广告收入可达上千万元。同时,雅昌积累的数据库则是另一个可以搭建资讯桥梁的盈利渠道,目前万捷还在研究可行的收费模式。
目前,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艺术机构的服务,雅昌都还停留在B2B的阶段,在万捷的规划中,未来雅昌将利用他们长期积累的授权数据资源,开发出各种B2C的应用产品。
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是,日本新生代艺术家村上隆一个人就能为LV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对于已经拥有“中国艺术品瑞士银行”的雅昌而言,未来又将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