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两个关注点

2009-08-01 04:48袁得正
甘肃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试题文综稳定

袁得正

〔关键词〕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稳定;创新;争议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6(A)—0038—01

综观2008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笔者发现有如下特点,即稳定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争议,争议中有期待。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经历了这些年的探索已逐步走向成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稳定。具体来说包括命题立意的稳定、指导思想的稳定、难易程度的稳定、试卷结构的稳定。相对来说,2008年的试题争议最少,学生普遍感到比

较适中,未出现引起激烈争议的题目。

一、创新点

1. 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标理念。如中英选官制度的比较(全国文综第37题),这道题将中国与西方、古代与近代进行了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2. 展现了“全球史观”的新史学理论。如驼峰航线问题(全国文综第39题),它很好地将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结合在一起,并把它放在“二战”的大背景下,从全球反法西斯的整体角度来进行阐述,立意高、视野广。

3. 反映了“文明史观”的主导思想和意图。如反映社会进步的中英选官制度的比较(全国文综第37题),这是典型反映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的题目。又如反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土尔扈特部的回归问题(全国文综一第39题),很好地渗透了“以史为鉴、服务现实”的教育功能。

二、商榷点

1. 对考纲范围的界定,有些试题究竟算不算超出大纲要求呢?如2008年全国文综第12题、宁夏文综第24题等,考查的是“阴”、“阳”的概念,“干支”纪年的运用,“谥号”的判断。对此,人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肯定,认为它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属于常识性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学生去拓展视野;另一种是否定,认为这是有违高考的严谨性、科学性,如果“干支”纪年、“谥号”判断两题可以勉为其难的话,那么“阴”、“阳”的考查则难以自圆其说,且从学生实际作答的情况看,他们大多是从语文或常识的角度去答,很少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去答。如果这样出题的话,那么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成就,这类考查内容就多得不计其数了,我们的历史课何不改为常识课呢?

2. 挑战教学中的猜题、押题现象。一般说来,教学要踏踏实实培养学生素质,不能为应试而猜题、押题,但换个说法,让一线的老师研究高考,作些预测也在情理之中,命题人员适当迎合、支持一下他们的研究,让“英雄所见略同”的题目成为沟通命题人员与广大老师的桥梁,加深二者之间的理解与合作,这也未尝不可。

3. 命题覆盖率偏低。比如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只占整个古代史教材 1/6章中的1/7节的1/4目,但分值却高达32分,整个一册教材只出一个知识点,教人如何理解考察的全面性。

4. 选择题中的情境设置问题。应该说从材料选择题的出现、完善到成熟,并没有出现过异议,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材料的引用有些参差不齐,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如,全国文综第13题: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这样的题确实好,它综合考查了近代化过程中企业特征、类型、性质、代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但有些则值得商榷,如,全国文综第14题: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唯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B.徐继畲;C.郑观应 D.严复。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影响的识记题,它有一种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嫌疑,相反下面的考法则更显具体明确、清晰利落、一目了然。如,姚莹所著《康輶纪行》一书介绍了:A.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B.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C.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制度;D.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2007年全国文综第18题,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A.《佛国记》;B.《瀛环志略》;C.《康輶纪行》;D.《天下郡国利病书》

三道题是对同类知识点的变向考查,但2008年文综的这道题对学生而言仅审题就产生了极大的障碍,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

猜你喜欢
历史试题文综稳定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例谈历史试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宋朝相关的历史试题设计为例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
逻辑素养不可或缺——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27题为例
从“徽风皖韵”到融入全国卷——兼评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