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05年初小额支付业务试点,到金融配套法规出台,运营商研发和申请专利、量产,再到产业链各方协作及解决方案出炉……移动支付似乎准备好了。然而也有说,移动支付远非所谓的方便、快捷、安全,技术安全与市场推广存在不小的矛盾,用户消费习惯尚需培育……不一而足。而AC尼尔森的调研显示,八成以上中国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作为一项很好地融合消费需求、全业务电信运营发展需求、推动科技进步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国内普及势在必然。可以肯定的是,在各种利益和需求的驱使下,随着移动支付对传统消费和支付方式的逐步渗透,商业领域的深层变革终将来到。本期以此为题,探讨移动支付给电信业、IT业、相关产业乃至人们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或影响。
移动支付短期内仍需苦练内功
徐亮
要判断一个业务能否火起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一、移动支付能干什么?
通信行业“应用为王”,移动支付也被电信行业赋予了未来3G杀手级应用的庄严使命,从目前在国内的应用来说,缴费、买彩票、自动售货机消费、公共交通等,移动支付还远未成为一种主流支付手段。
当然,如果手机和信用卡捆绑,将会带来更多应用和更好的前景,但可能会面临本文后述的“谁会用”、“贵不贵”等问题。业界曾有质疑,在移动支付定购机票等业务的操作上,它和直接拨打订票电话然后用信用卡支付,两种方式的区别并不明显,令人疑惑。
一、 移动支付谁会用?
一个新业务要呈爆发式、雪崩式的增长,用户群的渗透率须达7%左右。从中国移动用户构成来看,定位高端的全球通客户占比是11%左右。这意味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发展,不能仅仅面向高端客户,还必须把普罗大众列为目标客户群。从移动支付的发展障碍来看,消费习惯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消费者采用现金支付的消费占比高,而且这一比例在中低端消费者中更高。如果说移动支付仅仅应用于公交刷卡收费之类的业务,那么中低端消费者接受起来没有问题。但,移动支付真的只甘心做这些吗?
二、 移动支付好用吗?
这个问题似乎问的有些不恰当,不好用的业务怎么会被推向市场呢?但这种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帐号绑定、终端设置、账单提供、终端遗失的处理流程等问题,仍需审慎的考虑,周密的设计,完善的测试。试举两个例子:
例1、北京公交一卡通可以实现出租车费支付,但出租车司机不乐意用,因为收费数据存在本地,必须去加油站等地才能实现数据采集,三五天后才能拿到钱。
例2、退费处理时限是影响客户感知的重要环节。运营商要提供退费吗?多久能到客户的账户?笔者的一次通信消费的退费,历时两个多月,还亲自跑了若干次营业厅才拿到退费,而这种时限在金融行业是不能接受的。
三、 移动支付贵不贵?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即便很贵,也无法把太多成本摊到用户身上,因为广大用户会用脚投票。即使随着业务的不断成熟,单用户成本已经很低,但这样的成本到底谁承担?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和运营商一起承担这个成本?这些问题涉及到产业链各方的合作模式,业界已有诸多探讨,总体呈乐观态度。这里不展开论述。
四、 移动支付是否可替代?
这个问题比较难直接回答,以北京公交一卡通为例说明:
北京市公交一卡通是实体卡,最初定位于公交和地铁刷卡工具,随着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可在药店、超市、物美大卖场等商户使用,可以实现出租车费用支付、充当IC卡、实现校讯通功能,俨然一张具有支付功能的消费卡。随着其市场合作的不断拓展以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公交一卡通可能会成为移动支付的一种替代品。那么,届时移动支付会不会火?不得而知。
移动支付经过几年的发展,刚刚起步。笔者从未怀疑过移动支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特别需要强调一点,在业界各方力推移动支付的同时,务必想一想,“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
2009:手机支付井喷前夜
李 盈
手机支付,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空前便捷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移动运营商应用创新的成功典范,不仅在日本、韩国已经实现了广泛的成熟商用,在中国,手机支付也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
一、需求刺激,手机支付市场全面开花
2007年,广州移动推出国内首张手机地铁票,2008年,数字电视手机支付服务开通,而手机投注、手机购电影票、手机购书、手机自动售货等一系列手机支付产品,更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每个角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也将首次采用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作为门票。手机支付不再局限于小额支付,现场支付、远程支付、离线支付全面开花。
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用户的使用习惯得到培养,用户数量增长势头必然强劲。2007年全国手机支付定制用户1000万户,全年交易额108亿元。而易观国际预测,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为70.40%,手机支付用户规模2009年也将达到8250万人。
二、技术和安全层面的障碍在不断消失
在技术和安全层面,手机支付发展的障碍也在不断消失,手机鉴权认证技术获得了国家多项专利,中国移动与银联合作的联动优势则为金融交易的安全提供了保障。3G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手机终端的更新换代也一次比一次快,使用手机支付将越来越顺畅。5月,移动建设和运营的全网手机支付平台将在湖南上线,未来将聚集上千亿的资金流,手机支付市场空间将非常巨大。
三、政策扶持,手机支付“和风劲吹”
国家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手机支付产业链协调问题,将其列为“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广州、重庆、湖南等移动电子商务服务项目则在4月被列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其中实施效果好的工程进行大力宣传、推广。长期以来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信用制度缺失、配套法规、安全问题,有望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产业链各方企业的合作下得到解决。手机支付正在担当起“政务信息化”的重任,政府也在政务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推动手机支付事业健康发展。
撇开用户需求、技术发展、政策推动这些方面,手机支付的发展前景,也许还可从移动电话的发展轨迹找到答案。1987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仅3200户,1997年达到1310万,到2000年时,移动用户数量达到8530万,这一数据正好与2009年手机支付的用户发展预测接近。此后,用户数量倍增,9年后的今天,已高达6.7亿。今天通信运营商对市场的推进力度远胜十年前,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之快,更远远超出市场想象,国内、国外的手机支付实践也预示了手机支付的美好前景。2009年,手机支付井喷前夜已经到来。
“运营商+金融机构”模式可实现多方共赢
陈 亮
近两年来,国内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步伐正一路高歌挺进。从易观国际发布的《2009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来看,第三方手机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50.1亿元,环比增长26%——这是连续几个季度以来环比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尽管如此,一季度第三方手机支付的交易规模相对于网络支付的1039.6亿元来说依然有明显的差距。这其中固然有客户移动支付习惯尚未形成、支付安全顾虑、消费渠道有限等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移动支付模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天性。
有道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问的:送哪两种花给女人最能讨得欢心?一种是“有钱花”,一种是“随便花”。当然这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而是为了说明一个定律:自由消费是消费者的天性。目前运营商采用的移动支付大多是限额话费支付模式,以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为例,用户每月可支配的额度最高为150元,即便50%的用户每月将“手机钱包”中的额度消费完,每季度的交易规模也仅仅和网络支付相当。有人提出采用专用账户的方式解决消费限制的问题,但是提高用户信用额度可能造成更多的欠费风险,而采用账户充值后再消费的“支付宝”方式毕竟也不方便,账户金额的兑现也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