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文 林成文 石松杰
摘要总结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的策划、指挥、组织、协调等工作,思考报道中的表现和得失,对省级党报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尤其是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既准确把握报道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纪律,又有效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大有裨益。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党报导向应急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省级党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以及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民主开放程度和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媒体采编队伍业务能力、调配各种资源能力、把握舆论导向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的综合检验。
梳理《湖北日报》近两年来的宣传报道实践。特别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初“汉正街火灾”、长荆铁路火车汽车相撞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总结报道过程中的策划、指挥、组织、协调等工作,思考报道中的表现和得失,对省级党报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尤其是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既准确把握报道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纪律,又有效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大有裨益。
权威发布,以正视听,充分体现省级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公信力和主流声音
地球上的灾难无时无地不在发生。灾难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地震、雷暴等自然灾害,空难、撞车等重大交通事故,矿难、有毒物品泄露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还是“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集体食物中毒等,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信息不足或信息模糊不清时,流言就会增多。
灾难在任何社会都备受人们关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自然也就成为媒体和公众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领域。面对突发事件,众多媒体竞争激烈。除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由于互联网、手机等实时传播手段的广泛普及。信息发布缺乏有效监管与甄别,各种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人们在这一时刻更注重权威媒体的报道,以视正听。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加上灾害事件的发生,以及管理不到位引发的人为原因,出现各种突发事件的机率增大。政府对突发事件报道适当放开,越来越重视信息披露对化解危机的积极作用,逐渐由“处理”向“管理”转变。省级党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也是该省的第一权威媒体,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及时、快速、准确、全面地公开报道,让公众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引导舆论,消除流言,维护社会稳定,从而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建立机制,快速反应,确保突发事件报道中组织指挥通畅,分工协作联动
突发事件大多涉及面广,多个部门或多位记者同时知悉信息,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联动运行机制,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稿件重复类似或单一缺失,尽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达到最佳报道效果。因此,编辑部应就突发事件报道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應急预案,以确保信息收集、上报,新闻价值评估,报道规模预判,报道计划制定,统一组织指挥以及版面协调等一系列工作的及时顺利展开。
(1)资讯搜集。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无法预测,及时掌握资信是竞争制胜关键。各部门和编辑记者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想尽一切办法,第一时间搜集、筛选、甄别和掌握突发事件信息。
(2)情况上报。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后,编辑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向所在部门主任报告,部门主任及时向分管副总编辑报告。在紧急和特殊情况下,编辑记者或部门主任可直接向分管副总编辑直至总编辑报告。
(3)组织指挥。接到信息的部门主任或分管老总,及时判断突发事件的大小,迅速召集相关部门和编辑记者开会,明确责任、统一指挥、协调运作,在事件发生的最快时间内组建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队伍,形成突发事件报道预案,避免出现通常所见的事发初期各部门独自应战或无所适从造成的混乱。
(4)分工负责。一般突发事件报道由第一发现部门负责处理到底,包括信息上报、赶赴现场、新闻采编、版面衔接和报道追踪、报道反馈等。分管总编辑或值班总编辑接到报告后,及时提出采写指导意见,同时协调第二发现部门避让,避免稿件的重复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如遇重大突发事件,迅速成立新闻报道应急指挥小组,由总编辑(或由总编辑授权相关人员)担任组长,编委办、出版部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指挥组成员,统一负责报道指挥、组织、策划、协调和落实。小组成员严格分工,各负其责,以确保信息沟通、人员调配、技术和交通保障等措施落实到位。
(5)协调联动。应急指挥小组每天在采前会上通报相关情况、信息,分析、预测事态影响程度、发展趋势,研究制定当日报道计划,包括报道规模、采访路线、记者分工、稿件内容、宣传口径、版面安排以及备用预案。根据职责分工,应急指挥小组成员及时准确了解、掌握中央、省委及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等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最新指示精神,为决策、策划、采编和版面处理等提供依据。
迅速介入,深入现场。全方位、多侧面、高质量地做好突发事件的采访
采访质量高低、时效快慢、材料多少,是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承担采访任务的部门和记者必须牢固树立政治、大局、竞争和创新意识,高效协调、联动,迅速介入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采访活动中。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以下8项工作须特别注意:
(1)获得突发事件消息后。在向部门主任或分管总编辑报告的同时,先期按照“谁知情谁采访”的要求,记者立即赶赴事发现场,调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等事实真相,并及时将搜集的最前信息报告编辑部,及时根据编辑部意图进行采访并及时调整采访日程安排,力争在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规模和影响范围等。
(2)数量丰富、角度变化、主题不同的现场照片是突发事件报道最具形象化、现场感和说服力的新闻内容,也是版面处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记者接到指令后,必须尽快赶赴现场,多角度、多场面抓拍和发回新闻图片。
(3)在派出记者赶往现场途中,指挥小组同时安排其他记者向权威部门了解、证实事件的准确性,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关注官方意见或态度。以及准备或正在着手进行的救助工作,并将权威信息向前线记者通报,指导采访工作。
(4)记者抵达现场后认真采访,注意细致观察现场情景,注重采访事件亲历者、现场目击人,了解事件发生时的整体情况,政府采取的处置措施和作为,尽可能更多更快地掌握和组织第一手材料,随时报告现场处置情况,及时传回稿件。
(5)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指挥小组必须根据现场情况和报道要求,及时
增派或调整采访力量,注意跟踪报道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采访调查事件的人员、部门,以及相关知情者,及时报道事件原因及有关责任的处理情况。必要时,分管老总和部门主任靠前指挥。
(6)记者在采写当日新闻的同时,尽可能搜集方方面面的资讯,尽可能找更多的知情人调查,尽可能现场专访官员和专家,详细了解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类似事件在过去是否发生过,如何消除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等,在必要时对事件进行反思,挖掘和延伸突發事件的新闻价值以及突发事件对社会的警示意义。
(7)深入现场采访的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要树立档案、资料意识,注意收集、拍摄本报(集团)记者现场采访的资料照片,以备留存、使用。
(8)突发事件发生后,上级有关部门对报道有明确指示要求的,应严格执行:无明确指示的,记者第一时间采写时,应遵守“快报结果。慎报原因”的基本原则。然后根据事件发展,一步步把报道引向深入,达到“公众知情、稳定秩序、鼓舞士气、推动工作”的目的。
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充分运用版面语言和版面元素合理安排突发事件版面
版面安排最能体现纸质媒体的鲜明特色和报道亮点。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都市类报纸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仅在版面安排上突出处理,而且由于版数多、信息量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相比之下,省级党报则由于诸多原因,在版面安排上显得相对较弱、较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和削弱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省级党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必须高度注重版面策划、稿件安排,突破传统,大胆创新。
舍得投入版面。突发事件大多系灾难性或负面新闻,由于历史的原因,省级党报在报道突发事件时,版面安排上大多采取多种形式弱化处理。随着社会进步、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传媒业格局的变化,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省级党报必须直面都市报、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等其他媒体的竞争,要敢于拿出重要和足够的版面,以权威和主流的角色理直气壮地予以报道并引导舆论。
——合理调配版面。突发事件发生当日,应急指挥小组应必须在编前会(调度会)对当日发稿及版面处理进行研究、部署。若稿件相对较少、版面占用不超过一个整版,可由应急指挥小组授权当日值班总编辑直接处理;若发稿部门超过两个,稿件量较大,版面占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整版时,由组长确定当晚版面调度,指派版面主编负责相关版面稿件的策划和审编。
——精心策划版面。对于重大或处置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必须分别拿出短期、中期和长期报道计划,每一个时段有一个符合实际的主题策划。出版部门必须组织精兵强将负责版面设计,对报眉、图片、图表、示意图、标题、字号、稿件安排及排版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做到出版好中求快,快中求好,保证出版时效和出版安全。
——准确安排版面。在突发事件中,媒介营造的舆论环境,对民众的影响十分显著。版面安排中必须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除准确掌控好报道的总体规模之外,还必须在版次、版位、标题、图片的处理上把好关,要十分注意因疏忽或技术上的失误而导致读者阅读上的歧义或误解。必须遵守宣传纪律,特别注意避免引起公众恐慌、抱怨甚至愤怒,避免影响社会稳定。
正确引导,以人为本,根据读者需求把握好突发事件报道节奏
省级党报报道突发事件,一方面是要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是要向公众介绍党和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为,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说到底,是为党和政府帮忙而不是添乱。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以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着眼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着眼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稳定的信心决心,着眼于推动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切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宣传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阶段,公众不了解事件来龙去脉,会表现出恐慌情绪,容易产生流言。消除流言和恐慌,必须尽快让公众知情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信息”,包括事件真相、事件规模、影响范围、官方态度、处置措施、政府作为,以及可能的危害和风险、公众必须掌握的应对知识等。
在重大突发事件延续阶段,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多更有引导作用的深度背景信息,准确报道突发事件影响或风险,缓解公众心理压力:解释政府决策和作为,以求获得最大民意支持;帮助公众理性认识突发事件,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抢险救灾。这一阶段的报道要特别注意既着力表现在灾难面前的临危不惧,整体上给人信念和力量,又要注重“诉诸感情”的方式,正视悲剧发生的处境和鼓舞进行斗争的勇气,使公众正视现实,自觉接受灾难的挑战,达到动员的目的。
在重大突发事件恢复阶段,在注重公众心理干预报道的同时,必须对公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和引导,深入报道事情恢复、灾后重建,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等。
总之,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党报要进一步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施有责任感的报道。成为引导舆论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