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通讯员队伍建设新平台

2009-07-31 06:59张文芳
新闻前哨 2009年7期
关键词:晚报通讯员稿费

张文芳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传统通讯员队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战线通讯员正逐步减少,因势而生一批新闻报料人。其特点是:分布广,无战线,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争夺新闻报料人之战已在媒体间展开。针对通讯员队伍的变化,如何搭建通讯员队伍建设新平台,如何保护新闻报料人的积极性?三峡晚报在实践中努力搭建通讯员队伍建设新平台。

1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平台

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拆信封、改稿件、发稿费。如今做好通联工作,还要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平台,如通过手机短信、QQ等方式与通讯员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讯员队伍年龄、职业及文化结构各异,及时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交流,让他们时刻想到晚报,及时为晚报提供稿件。

2建立完善的通讯员网络系统

做好报纸工作,需要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庞大信息网络,而通讯员就是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他们维系着报纸与读者、报纸与生活、报纸与信息来源的联系。晚报把通讯员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对本地通讯员队伍现状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通讯员网络系统。同时对网络系统中的通讯员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根据年度来稿数量、质量来确定本报通讯员。对完不成任务的,取消其优秀通讯员的评比资格。

3有的放矢培训通讯员

对初学写作者进行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培训。从新闻基本要素人手,让其对新闻写作有一定的认识;对水平中等的,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地采访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及写作技巧;对骨干通讯员,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名记者名编辑授课,令他们具有更深的思辨力。在培训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骨干通讯员与报社编辑记者结对子交朋友,建立长期密切的传帮带关系:编辑记者走出去,和区、县市宣传部联办通讯员学习班,为报社培养“编外记者”。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闻传播是向大众传播,新闻宣传是向大众宣传,同样,舆论工程也是大众工程。一个单位新闻报道工作做得如何,不在于专职人员有多少,通讯员的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调动起他们参与宣传报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通讯员来自不同行业,几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接触的是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中的很多人,炼就了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往往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将其提炼成鲜活的新闻稿件。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激情融进报纸的字里行间。

近几年。报社建立业务考核制度,调动了编辑记者积极性,但也出现这样的情况:版面上排满了记者的稿件,通讯员单独署名的原创新闻少之又少,这就影响了通讯员的写作积极性。

为了扼止这种现象的蔓延,晚报从源头抓起,制定奖惩制度,为通讯员上稿打开绿色通道,署名并重奖,鼓励他们多写稿,写好稿。

报社还加强稿费管理,提高稿酬水平。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某种程度上说,稿酬也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若迟迟收不到稿费。必然会影响到通讯员的情绪。有些报社在稿费管理上比较混乱,对通讯员稿费不能按时邮寄,有的稿件见报后甚至一年半载也收不到任何报酬,更有甚者,出现误填误寄的差错。因此。晚报引以为戒,从完善稿费内部管理人手,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标准,使稿费及时足额地发放到通讯员手中,坚决杜绝误填稿费单,误寄地址的现象。近年,晚报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逐步提高稿酬。使广大通讯员的劳动价值在稿费上得到合理体现。

总之,在新形势下,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是一項长期的主流工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一手抓记者队伍建设。一手抓通讯员队伍建设,两者互补,相得益彰,共同打造出一份市民喜闻乐见的晚报。唯其如此,我们的媒体才能更贴近读者,从而把握好社会跳动的脉搏,进一步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猜你喜欢
晚报通讯员稿费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30元稿费怎么花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稿费“行贿”
一波三折领稿费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