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版的权威性与可读性

2009-07-31 06:59董江宁
新闻前哨 2009年7期
关键词:权威性要闻可读性

董江宁

摘要报纸立于不败之地,有两点很重要: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吸引读者的可读性。这两点在要闻版体现尤为重要。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要让“脸面”既“威风”又“动人”——既让党和政府满意、又让广大读者喜爱。

关键词要闻版权威性可读性

怎样才能让报纸立于不败之地?有两点很重要,其一,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其二,兼备吸引读者的可读性。这两点在要闻版体现尤为重要。

要闻就是最新发生的国际和国内的重要新闻。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如何让一张报纸的“脸面”既“威风”又“动人”——既让党和政府满意、又让广大读者喜爱?

重要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全国的报纸数以千计,报纸的“脸面”各不相同。即便同是一张都市主流报纸,由于行政属性不同、读者定位不同,各报的要闻版也不尽相同。

如《北京青年报》既是一张都市主流报纸,又是一张共青团北京市委的机关报。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都市主流报还是团报,两者都属于党的重要宣传工具,也都属于党和政府喉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既然是主流报,就应该有大报风范;既然是青年报,就应该把报纸办得更加活泼、更有特色。

《北京青年报》的读者定位是——都市白领阶层以上的知识人群。那么。报纸就应以受众为本位,在“权威性、可读性、贴近性”上,追求新闻的最大值,特别是要闻版要力求做到重要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在办报过程中,《北京青年报》对重要新闻的考量,不单包含了政治层面,同时也包含了市场层面。换句话说,这种重要性是读者本位的重要性,是市场机制下的重要性。或者说,这一重要性至少不仅是官方认定的重要性,而且是加上了以受众为本位、以市场为终端的三位一体的重要性。

要闻版的通病

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闻信息量少。要聞版基本无重要新闻可言。

2、要闻缺乏筛选。版面杂乱无章,有分量的新闻不多,要闻版特色不鲜明。过度强调可读性,负面新闻过多、处理过重,甚至把并不重要的生活和娱乐新闻也发在要闻版。

3、大块头文章多。版面过于栏目化。指令性和典型报道过多,缺乏自采稿件和独家报道,尤其是缺少精彩的鲜活的新闻短消息。

4、新闻时效性差。重要新闻和重大事件报道迟缓,同题新闻、重复新闻多。一般性会议、活动报道过多。

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的统一

头版既然是报纸的“脸面”,体现一张报纸的品质。那么,要闻版该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1、把握好舆论导向。要闻版的导向性是不容置疑的。编辑在确定选题、编辑稿件、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程序上,都要有导向意识。而这种导向应同报纸的性质、任务及读者需求等实际情况相结合。

2、尊重新闻规律。报纸是新闻纸,产品就是“新闻”,读者订阅或是自掏腰包买报,就是为了获取新闻。要闻版是一张报纸最重要的版面,就应当为读者提供更多最有价值的新闻。

3、强调新闻时效。报纸是新闻的载体,时效是新闻的特性。要闻版应及时向读者传递国内外最重要的信息,应该成为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的总汇。

事实上,通常所说的报相,实际就是指报纸的头版,这也是报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如《南方日报》的要闻版,每天刊登的重要新闻一般都是在20条左右,且篇幅长短搭配,版面图文并茂,颇具品位。

办好要闻版的制度保障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是一张国际知名度极高的报纸。据了解,该报的编辑思路就是,想方设法把当天最重要的新闻尽量安排在头版。好让忙碌的读者及时了解到更多要闻,为他们提供更多工作上的依据和参考。因此,要闻版是属于整个报纸的要闻版,必须是举全编辑部之力,调动所有编辑记者的积极性,共同办好要闻版。

《北京青年报》一直坚持每天两个例会制度。一个是下午两点的编辑部选题会,主要是由各版主编汇报当日上版的重要选题,并从中筛选可上要闻版的选题;一个是下午五点的要闻编前会,主要是确定当日可上要闻版的稿件。

此外,编辑部还有专门的部门重点关注每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各地方主要媒体发布的重要新闻。同时要闻版也是整个报纸最后签字付印的版面。如遇有重要新闻,版面可随时进行调整,力求做到重要新闻不漏报。

与此同时,编委会还对要闻版的编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保证重要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力求达到“四个好”:

1选好一个头版头条。头版头条是办报方略的重中之重。从读者阅读习惯上,看报也是先看头条。可以说,头版头条代表着一张报纸的基调。根据《北京青年报》的经验,近年来在头版头条的选择上,尤其注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变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房地产业、医疗和教育、就业等,这一类头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此类新闻既是官方发布的最新权威信息又是读者关心的重点,因而兼容了重要性与可读性。

2编好一篇指令性报道。一版指令性报道过多,是令办报人头疼的问题。找到指令性报道的最佳切入点,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指令性报道往往可读性不强,要通过改写和补充采访等,尽可能达到重要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3挑好一张抢眼的新闻照片。新闻照片对活跃要闻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抢眼的照片,不仅可增强报纸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还可活跃、平衡版面,凸显都市报的风格和特色。但挑选图片并不是单纯为了美化版面,在图片的新闻性和艺术性上,应更加强调新闻性而不是艺术性——毕竟报纸不像杂志。

4做好一条独家报道。这样可提升报纸的品牌效应。要闻版往往自采新闻少,作为都市主流报和青年报,要闻版应以合适的位置和分量来处理独家新闻,使读者从要闻版就能看出报纸的类别与定位。

要闻版编排:强化读者认知度

伴随报业的成熟和新闻开掘的最大化,报纸已经进入了厚报时代。各报的要闻版也开始趋向分类和细化,就是说,除了头版要闻外,还有诸如“要闻·综合”、“要闻·焦点”、“要闻·解读”、“要闻·图表”等版面。

对办报人来说,提高报纸承载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降低读者获得这些信息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强化读者对报纸认知度的关键所在。而读者读报的成本,除了经济支出外,主要是指读者阅读报纸时间的支出。每个读者都想以最小的成本(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每天都播发大量的重要新闻,除有些需要全文照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与报纸受众关系密切、读者也想更进一步了解的重要信息。尤其是涉及国家重大政策、法规、举措时,仅仅靠头版的一条消息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报纸不仅要做好、做大。而且还要进行全方位解读。从某种角度说,厚报时代为这类新闻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同时也是报纸可读性、贴近性的具体体现。

在这方面,我们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理:

——条块化分割。

如每年“两会”期间,刊登《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报的规定动作。要么是全文照发,要么就是摘要刊登。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许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比如:“如何拉动内需抵御金融危机”、“如何抑制房价持续攀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在保证《报告》的完整性、权威性的前提下,本报从读者关心的角度对其进行解剖,把拉动内需问题、房地产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按类别切成若干个单元。每一板块都编辑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生硬的政府公文,就变成了既权威又实用的解读性新闻。不仅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且方便阅读,读者可各取所需,节省时间。

——图表的运用。

图表的运用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比用文字叙述更直观、简单、形象和明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时政新闻都适合用图表。一般来讲,涉及到法律、统计、规划等内容的新闻,用图表的形式表现更为有力。例如,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细则》全文,并配有新华社编发的若干新闻。《细则》全文是一个大块头,而且专业性极强,但是如果制成图表,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经过处理,最后落实在版面上分为四个部分:出台《细则》的综合消息;《细则》的具体规定,并配以直观生动的图表:链接了法律条款,体现了服务性;小资料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从而使版面既有序而又富于变化:既有权威性又直观易读。

猜你喜欢
权威性要闻可读性
要闻
要闻
要闻
权威的证成困境及其解决——对《法律的权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的评析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全媒体”语境下党报更应坚守权威性
“请您回答”2010年第7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