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哈尔滨市产业结构在向均衡化、高级化演变的同时,呈现出了效率不断改进的发展趋势。由于原有的产业基础已经相对落后,微观组织基础改造不到位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地缓解,同时由于推动产业结构良性成长的动力机制远未建立起来,微观层次内在活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关键词:东北地区;哈尔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1-0088-02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资源、财富、劳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分配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经过“九五”以来的调整和升级,哈尔滨市产业结构在向均衡化、高级化演变的同时,呈现出了效率不断改进的发展趋势。但这仅表现在部门比例方面,在比例背后如技术体系升级、企业组织的变化等方面与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原有的产业基础已经相对落后,微观组织基础改造不到位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地缓解,同时由于推动产业结构良性成长的动力机制远未建立起来,微观层次内在活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呈现四个阶段性倾向:一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阶段;二是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三是产业结构的高技术集约化;四是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地区如果不充分利用国际经济、金融、科学技术、商品市场等提供的条件,也就不可能使本地区经济有飞速发展,这就要求产业结构要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中央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制定后的一段时期内哈尔滨市经济呈稳定上升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改善,自主增长动力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整体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哈尔滨市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新的飞跃,必须打破常规,加速工业化进程,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的产业规模和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各产业间比例失调的状况明显转变,结构性短缺矛盾基本消除,但企业、产业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脱节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除部分优势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竞争能力下降,技术进步和体制转换缓慢,产业升级步履艰难。因此,哈尔滨必须立足全市实际,把握发展趋势,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哈尔滨市产业结构演进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就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哈尔滨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回顾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史,哈尔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迹,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52年的33.2:44.9:21.9调整为2004年的16.4:38.3:45.3,而且2008年还维持在13.6:37.6:48.8。总体上判断已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
哈尔滨市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政府政策的实施;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三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完全是正方向的,也就是说,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不是完全起着理想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哈尔滨市的产业结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基本上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化的。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工业化,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要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的,符合客观规律和哈尔滨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哈尔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哈尔滨国有企业比重高,体制改革滞后
据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68%(其中黑龙江此比例85.77%),比全国高30%。在市场化改革中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缓慢,特别是大企业,产权体制和治理结构还有相当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中央和省市政府独资或绝对控股,这导致企业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竞争、服务意识弱,管理落后,缺乏创新、激励、约束等机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差。
(二)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合作水平低,缺乏集聚效应
哈尔滨大型企业多为中央所属,与地方企业各自为政,特别是和中小企业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网络型生产组织,缺乏集聚效应,生产成本高。同时,区域内各省的经济管理和调控一直以行政区为基础,行政壁垒森严,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低,由此造成了部分产业有结构趋同现象。
(三)传统产业比重大,技术落后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黑龙江和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传统产业所占的比例都在43%以上,而上海、江苏、浙江的新兴装备制造业如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通信占50%以上。而且东北工业部门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如发电设备、轿车、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等,并且引进的同时忽视消化、吸收、创新,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哈尔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哈尔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铁路客车和船舶制造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二是机械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和重型设备业的生产能力较强,如哈尔滨三大动力等企业都是行业中的骨干企业。要充分利用哈尔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为突破口,通过不断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成套能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制造业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建设,国家应该加大对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试验、检测平台,突出优势产业和领域,提升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以电子信息产业带动装备制造业,促进以现代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医疗器械、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环保设备等,用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二)加快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国有经济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关键性领域和行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保障政策,如支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减轻企业的人员负担,支持债转股和国债贴息项目以减少企业的债务负担,支持主辅资产分离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保障这些行业中的大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加快国企改革的同时,要着力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把个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作为振兴东北的突破口。认真执行中央关于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进出口、信贷担保、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创造鼓励民间创业的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成长和壮大。
(三)加快东北地区与哈尔滨的区域合作,提高经济对外开放度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既存在一定的差别,也存在相似之处,这将会在资源和市场等方面形成恶性争夺而降低企业的效率。所以哈尔滨地区应该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大企业为核心的重大装备制备业企业集团、石油化工企业集团、制药企业集团及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以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加强三省合作的同时,还要提高对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的开放度,特别是国外的战略投资者,要通过对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其参与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来。另外,要完善国家鼓励边境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四)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耗能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并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哈尔滨地区能源、原材料等产业是国家产业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较低的经济效益和以这些产业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已出现的资源枯竭已经成为哈尔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所以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有重点地选择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基础产业,对其他非重点行业特别是高污染产业要尽快淘汰,对重点支持的高耗能产业,也应根据环保要求,对产业的总体规模加以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应根据不同产业、城市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办法,并且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特别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在税收、社保、就业、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此外,哈尔滨地区还要充分利用其土地肥沃、耕地广阔的优势,不断加强农业的技术投入,通过理顺流通体制提高其商品化程度,以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农业为核心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信息等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蔡昉.发展阶段判断与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5,(9).
[3]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发展数字地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王洛林,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