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及战略选择

2009-07-31 06:59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5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跨国公司竞争力

胡 飞

摘要: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快培养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已成为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剖析了培育中国跨国公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竞争力;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表识码:A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凭借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资金、垄断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世界贸易、全球投资的重要载体,全球技术进步的发动机。我国自1997年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财富》杂志进行的2008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35家企业跻身其中。但也应看到,在这些企业中,除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天然气排名较靠前外,其他企业均居于100位之后,而前三个企业排名之所以靠前,主要是因为均为国有垄断企业,通过行业垄断带来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因此,总体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资本规模、技术、品牌优势仍然较弱,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快培育中国跨国公司已成为当务之

急。

1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

1.1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该理论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得利润的过程。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会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国拥有跨国公司的多寡、竞争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西方各国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强大的国家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与本国具有数量众多且能够在全球开展资源配置的跨国公司是分不开的。“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跨国经营程度不断提高,部分优势企业,如海尔、联想等也逐步建立了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已具备了跨国公司的雏形,但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仍然有限。积极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提高本土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是我国在全球化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2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是中国获取有利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保证。

当代国际分工,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产业间分工是指具有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之间的分工,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展开的国际分工,而产品内分工是指各国和地区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序开展的分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以及各国相对自由贸易环境的出现,当代国际分工正呈现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转变,国际分工正在向纵深方向推进。这种基于产品不同环节和工序开展的国际分工近年来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例如,张二震教授(2004)认为,在产品内分工兴起的背景下,“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体现为价值链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当前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主要是凭借本国丰裕劳动力的优势加入其中,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在价值链的组装、加工环节具备的优势,但在研究与开发、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当然短期来看,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优势加入国际分工有其必然性,但是长远来看,低水平的分工地位不利于中国分工利益的获取。此外,伴随着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利用全球各地的比较成本优势,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分布在全球不同区位完成,并构建了一种特定的生产组织形式—全球生产网络。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存在,对全球生产网络进行治理,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多处于从属地位。鉴于此,中国应加快培育具有高水平无形资产,能够参与高强度竞争的本土跨国公司,依靠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最终实现在全球化中分享更多的利益。

1.3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中国利用外资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规模,但相对于“引进来”而言,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仍有待加快。在西方跨国公司大量在中国积聚的同时,中国应加快培育高级要素,努力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加快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中国跨国公司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已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关注,但也应看到,中国跨国公司培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中国企业的内在素质与西方跨国公司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挥。具体而言,在培育中国跨国公司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所有权优势不够突出。

按照垄断优势论,跨国公司能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企业必须拥有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利用无形资产构建垄断优势,从而克服在东道国经营的不利条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著名跨国公司理论专家邓宁曾指出,企业拥有规模经济、无形资产等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综观当前我国企业发展情况,除像海尔、联想等部分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资本规模、垄断技术、知名品牌、管理经验等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不强,在国际市场很难与西方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2.2企业内部化优势不强。

跨国公司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其必须能够在内部市场有效配置这些资产,结合各国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运用无形资产创造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应具有内部化优势。作为转型经济国家,总体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企业管理中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内在动力不是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2.3政府扶持和促进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在跨国公司的培育过程中政府可以起到“助推器”和“孵化器”的作用。政府战略上的统一规划、健全的扶持和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自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投资优惠措施和鼓励政策,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扶持和促进体系仍不够完善。这突出表现为企业境外投资融资渠道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对外直接投资保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对外投资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对境外投资信息支持力度较弱等。对外直接投资扶持和促进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开展和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

3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举措

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中介组织、企业的共同参与。在此,笔者认为,中国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政府加强总体战略规划和引导。

在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政府的总体规划与战略指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专门的指导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基于此,政府应尽快制定我国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规划,进一步制定跨国投资的主体战略、地区与行业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和经营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战略研究和指导,从而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参考。另外,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进程中,政府可根据各行业的特点、企业的资本规模和海外经营能力,以及跨国经营程度,遴选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层次推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2借鉴美、日、韩经验,完善海外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

政府的推动会加快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美国、日本、韩国跨国公司成长经历便是例证。以上三国政府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本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对海外投资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和指导方案;强有力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如政府对国外投资收益采取税收抵免、税收减让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证与保险制度等;建立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美国在二战后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对外援助法》。日本先后制定了《进出口贸易法》、《贸易保险法》和《出口信用保险法》。韩国制定了《海外直接投资制度改善方案》及《外汇管理修正案》等法律,以推动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此外,发达国家政府还向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技术协作。具体表现为政府出资或贷款,直接参与投资活动,政府设立特别基金,资助投资者在国外投资,并设立由政府资助的金融开发公司。在技术援助方面,政府设立培训机构,为跨国公司培训各种技术人员,并协助民间非营利团体进行咨询服务工作,如美国成立的“国际经营服务队”、日本设立的“世界经营协议会”。中国在培养本土跨国公司的过程中,政府应主动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成长经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转变观念,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模式,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加大对境外投资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为避免双重征税,政府应采取税收抵免和税收饶让等优惠的税收措施。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保证与保险制度,减小企业境外投资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为鼓励企业开展大型中长期投资,政府可以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提供大幅度的贴息;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制度,建立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境外投资的金融和保险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另外,政府应做好海外信息搜集、整理和提供服务,为中国本土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国际和区域间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建立政府间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机制,为境外投资营造便利化条件。

3.3扶持和培育企业集团。

西方跨国公司经历了五次全球兼并浪潮,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获得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我国企业规模总体相对较小,缺乏规模优势。政府应鼓励“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和联合重组,构建跨国企业集团,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工贸结合型、综合商社型、金融型和生产型跨国公司。在生产性跨国公司的培育方面,中国可以借鉴美国跨国公司的成长经验,着力培育企业的规模优势和研究与开发能力。在贸易型跨国公司的培育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韩综合商社的成长经验,利用政府力量推动跨国公司的形成。

3.4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

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研究和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并且自主品牌较少。针对这一情况,企业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及在国外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等途径,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构建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与管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培养自主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强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在企业制度方面,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进行规划、引导和提供服务的原则,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培育和成长提供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92.

[2]林康.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374-380.

[3]宋亚非.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方略[J].财经科学,2005(2):181-185.

[4]刘增科.美、日、韩三国跨国公司培育的比较和研究[J].经济纵横,2006(2):56-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2008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加快培育安徽跨国公司研究”(项目批号为AHSK07-08D03)和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项目“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趋势研究:2008-2015年”(项目编号:ACKYQ0839ZC)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跨国公司竞争力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日本竞争力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