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献平
2008年10月,我有幸代表海南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在温州举办的“全国首届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回想起比赛的前前后后和自己多年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想法。
新课改开始之初,我们一度感到困惑和迷茫,在新的教育观念与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各学科都为在这两者间找到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而艰难地探索和实践。作为一名有着17年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冲突,我在这冲突中摸索,在冲突中实践和历练,也在冲突中不断地成长……
新课程学生观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冲突
新课改后,重新审视学生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位置,让我们从理念上坚信学生在学习中能找到自我,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对于理念理解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对新课程实践方向的反思应引起足够重视。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的“师生互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被热闹的形式引向误区,在实际教学中只顾“热闹”,没有真正顾及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每一课教学活动时,都希望出现“教学高潮”,甚至片面认为“教学高潮”才是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比如,在比赛活动的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地道的民族舞蹈,教师又在教学活动中以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学生的情绪确实在一时间达到了高潮,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在思维发展中,学生到底有什么收益呢?我认为教学高潮本质上不应是外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对教学内在影响最大化的追求,是基于教学目标、认知规律和情意需求的最优化契合而产生的教学智慧。教学高潮应是思维的高潮和情感的高潮。只有情感的高潮,而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或者没有发展到按教学目标应有的高度,这样的高潮正是流于形式的热闹的“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始终将重心放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上,如注重问题提出的宽度、深度、角度和难度等。我曾听过一节“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始终传授给学生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图片设计要符合生活实际。我个人是非常反对这种观点的。正是这样的教育,框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所以,教师首先要清楚新课程角度和深度转变的实际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冲突
1预设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冲突
任何课堂教学前的准备都要求教师课前首先要“备”好课程,分析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备”好学生,把握学生不同的能力程度。而且,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教学流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偏差”,那教师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展开下面的课堂活动呢?根据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一种方法是教师备课中,在不同的环节要预见和设计出几种活动方案,特别是比赛一类的教学活动,以备使用;另一种方法是按照现场学生产生的兴趣点,在不出“大格”的前提下,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努力生成新课。
2过程指导与方法指导的冲突
在一节课中,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比如,在我区的一次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学内容是“文件的压缩”,在指导学生操作时,教师只是按准备好的一种操作方式指导学生按要求练习。其实,要将一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压缩,点击该文件或文件夹的右键,会出现有关压缩的许多选项。这里教师应该做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没有必要一步步指导操作。为学生设置驱动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不同选项的操作以及总结操作结果的不同等,这就会使学生在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时懂得如何尝试和自学。
3分组合作与教学效益的冲突
新课程实施以来,分组合作好像一下子成了新课程的标志,无论什么课程、什么课时都有分组合作教学,没有分组合作教学活动好像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特别是在公开课、比赛课上,有时表现得更为牵强,在没有分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和必要时,教师却硬生生地“鼓励”学生分组活动,搞得学生无所适从。
在这次比赛中,一位教师设置的分组教学任务我认为就存在问题。教学任务是:在幻灯片中改变文字、符号、字母的字体、字号、颜色以及双色背景的设置。教师要求四人组成一个研究团队,由组长分工操作和设计,并要求在一台电脑上合作探究。当时我感觉学生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电脑,教师动员了好几次,要求学生下地走动着去与别人“合作”,也可以欣赏其他小组的活动,学生才慢慢地离开座位开始分组活动。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分组任务的提出是否有必要;第二,分组活动的效果如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改变文字、符号、字母的字体、字号、颜色应该可以自己独立完成,难度并不大,即使以前在幻灯片中没有接触,在学习word中也早有接触,虽然软件不同,但差别不大,相信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我看到在分组活动中有的学生在小组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机会,有的学生到处去欣赏别人的作品。学生通过分组取得的实际学习效果和整体能力的发展不明显,甚至会低于学生的独立学习效果。
4分层教学方式和效益的冲突
这是我一直不断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也曾经多次在做评委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但很多时候,我听到的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让操作好的学生带大家学习”。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每节课都是这样,我会很灰心和反感,会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差生!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授导型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同时,知识点讲解清楚到位,探究任务要设置合理、有层次,让不同程度能力的学生努力“跳一跳”,都可能达到目标。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与发展的冲突
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使他们感到工作项目分散且非常繁忙。信息技术教师既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好课,还要做学校的所有和电脑相关的工作和其他学科课件制作等工作,整体工作量很大,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有些教师怨声载道,感觉很累、很辛苦。在这次的温州活动中,我也调查了浙江省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状况。
在浙江,信息技术教师分两条线发展:一类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他们的方向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在个人职称评定方面根据自己的资历按照其他学科教师的评审办法取得相应的职称;另一类信息技术教师不做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只负责学校的技术支持(网络、硬件的维护等),在个人职称评定方面是首先要个人考取相应的全国的技术证书,然后按照工作情况、年限等条件来申请评定相应的职称。对于这类信息技术教师职称的评定温州也有比较成熟的文件规定。这样的做法受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欢迎和接纳,我觉得很可行,值得借鉴。
新课程带给我们很多彷徨,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努力地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践、总结、积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要尽快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总结,感受这历练的过程,在历练中成长,在历练中进步,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科教研能力,相互分享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地方、不足的经验,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也会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开出美丽的生命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