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个体实施分层教学

2009-07-30 07:02黄信生
江西教育C 2009年5期
关键词:分层作业思维

黄信生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任何一个班级由于智力因素或其他原因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长期忽略他们,不仅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落伍,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还会产生厌学、自卑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或代数、几何的解题能力等方面去了解,然后才能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二、实施分层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随着教学活动由低到高层次化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相应得到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分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或学业成绩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或学业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A层,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层,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忽高忽低,学习成绩忽上忽下,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困难生,这部分学生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以上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情况变化随时作出必要的调整的。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一项烦琐但又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2备课分层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课标的前提下设计课堂教学,备课时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分层备课,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确定共同的教学目标及各层次的具体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学习内容。因此,可以制定分层目标,选择分层内容,设计分层练习,采用“题组”A、B、C的形式,如A组题就是A层的学生做。从而对A、B、C层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层级学生在作业上也要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分层备课的具体做法是,按课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备课方法。对于新授课,定义、定理等数学基本知识比较集中,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全班基本同步进行。目标定位比较低,材料的选择基本上以B、C层学生的掌握为标准,一般只要求识记、领会及简单运用。即使A、B层需要安排一些提高题也只占少量时间,而且也不强求C层学生掌握。

对于习题课及复习课则不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如果再全部以同一层次进行教学,A层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或者C层的学生会感到吃不了。所以在做完主要为B、C层设计的常规题后,多加一些综合性的能力题给A层学生思考。

3课堂分层

因材施教是上课分层“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要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开发A层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B层学生的竞争意识,维护C层学生的学习信心。

具体的程序是先对知识点一类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授课。授课时应照顾C层同学,注意以旧导新,分层设疑。教师将知识设计为由浅入深的几个问题,鼓励C层同学作答,B层同学补充完善,A层同学给予评价。

课内练习是课堂分层的主要环节,在学生按层次解答了相应题目之后,再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C组题时。虽然A、B两层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C层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C层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们的学习信心,稍加努力就可以解答B组题,这样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A层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此他们解B组题是十分轻松的。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B组题,这是要求大多数学生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层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A组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解答。小组中的成员应包括A、B、C层的学生,从而可让A层学生带动B、C层学生,尽量使B、C两层学生能够有所得、受启发,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4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是通过学生作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的数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A层学生的作业量相对大些,难度也相对高些:B层学生在做必做作业的基础上还有选做作业;C层学生的作业重在抓基础知识。挑选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完成,学生间的相互依赖性就会降低,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在布置作业时,要切实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既减轻了作业负担,增添了训练乐趣,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以前我们对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习惯于用“√”或“×”来评判正误。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生也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而,我们可以尝试利用量化的“等级”与质性的“评语”相结合的办法。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时,采用“等级+评语”的作业批改评价方式,做到因人制宜、分类激励。对C层的学生,在作业批改中多一些鼓励和表扬的语言,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适时运用评语进行评价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A层的学生,我们则要把握时机,点拨思路,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的动态信息,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发展智能,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为他们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对于B层的学生,则要由浅入深,启发引导。这类学生往往只注意分析题意的外显成分,列出一两种解答方法就沾沾自喜,而忽视了对这些题目的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辨析比较。教师要运用评语引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简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5考核分层

考核试卷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三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努力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规定各层次的达标成绩,考核未达标者允许补考一次,仍不达标,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对于各层次考核成绩优秀者采用各种方式给予激励,并允许升入高一层次学习。这样,既考核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猜你喜欢
分层作业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