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城记

2009-07-30 09:40
决策与信息 2009年2期
关键词:涵洞青砖北海

辛 未

在北京故宫西侧,有一片水域,这就是西苑,又称太液池。太液池被一分为三:北为北海,中为中海,南为南海。太液池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渤海里有蓬莱、瀛州、方丈三座仙山,山上住着逍遥自在的神仙,他们拥有长生不老的仙丹……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寻找这三座山,但没找到。后代的帝王们,干脆在皇宫附近修建水中的仙山,把那华美的幻景从遥远的海上“建筑”在自己身边。

太液池宽阔的水面就好像大海,北海水中的琼华岛是“蓬莱”,南岸边的团城是“瀛州”,而中海里的犀山台则是“方丈”。团城和犀山台以前都在水中,明朝时为了交通方便才和陆地相联。

今天的中海和南海即中南海,已成为中国的政治中枢。北海则被开辟成了北海公园。隔开北海与中南海的,就是明代始修的金鳌玉栋桥。“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宁静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段如今已选进小学课本的著名歌词,据说就是作者乔羽先生站在金鳌玉栋桥上得到的灵感。

北海公园的中心是琼华岛,岛上有乾隆御碑“琼岛春阴”。高耸入云的白塔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是端庄、秀美,是这里的象征。临水而建的五龙亭也很有名,亭与亭之间用s形平桥相连,现在是游人们赛歌的地方。这公园里还有中国最著名的一座九龙壁,用黄、紫、白、蓝、红、绿、青七色琉璃砖424块砌筑而成,双面各雕刻九条形态各异的蛟龙,再加上一些细小的修饰,总计有635条龙。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剥蚀,颜色至今未变。

团城。周长只有276米,城高仅有4.6米,面积只约4500平方米,在北京这座巨大的城池里,它称得上是一座小小的城中之城,在世界上所有的“城”中,恐怕也是最小的。

进北海东门,沿墙拾级而上,就到了这座秀丽别致的团城。“城”内巨木参天,叠石错落,殿堂廊庑优雅曲折。古松古柏都已有七八百年的高龄,除了“摭荫侯”,另有两棵被封为“白袍将军”的白皮松,一棵被封为“探海侯”的探海松。

在这座微型城池里保存着一尊高1.6米的玉佛,玉佛通身洁白,光泽清润,衣饰上嵌有宝石,形态极度慈祥美丽。说是清末僧人明宽从缅甸请回来的。此外这里还有中国最大的玉瓮,名渎山大玉海。重3500公斤,可贮酒30余石,瓮身四周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海水中有形象生动、体态各异的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兔、海犀等海兽出没。原为忽必烈盛酒的大酒器,明万历七年(1579年)玉瓮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被道人当做菜瓮使用,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才“千金易还”,放在团城,并建亭纪念。乾隆的御诗,就刻在瓮内。

晚清时期,这里较为荒凉,据说殿内甚至有尺许大的蝙蝠飞翔。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殿内玉佛也遭劫难,左臂被砍伤,至今伤痕犹存。袁世凯窃国时,政治会议曾设在此地。清末维新人物梁启超亦曾在此住过。1923年,贿选总统的曹琨被监禁于此。国民党的地理学会和文物保管委员会亦曾设在这里。记得陈寅恪曾有赠吴宓诗云“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这团城也真是“你方歌罢我登场”。

团城既是北海公园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小园林。每当大雨如注的时候,许多地方水流成河,而团城只是湿漉漉的一层。每当天旱如火的时候,许多禾苗树木枯死了,而团城那些名贵的古木从不依赖人工浇灌,却依然郁郁葱葱。可从表面上看,团城既无排水沟,又无泻水槽,更无贮水池,团城的雨水究竟流到哪里去了?

原来,这缘于团城有一套祖先发明的非常智慧的集水系统。基础要素是地面的青砖和用青砖建成的涵洞。古青砖具有很高的吸水性,每块青砖都是一个微型水库,砖的下部大量用谷壳和贝壳渣拌着土壤垫底,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团城每年从自然降水中可获得3427立方米的水量,其中大部分被青砖贮藏起来。

遇到暴雨,多余的水便会通过石头制成的水眼流入地下。团城共有11个这样的水眼,下面都与涵洞相连。每个涵洞有80厘米到150厘米高,用青砖建成,围绕团城一周。涵洞和青砖就这样构成了一个系统,既可涵养雨水,又可在干旱时向周围土壤渗水。

逝水匆匆,不肯停一下脚步。而团城却能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在不动声色之中,成为翠绿的记忆和嫣红的遐想。

(摘编自《文化月刊》)

猜你喜欢
涵洞青砖北海
青砖黛瓦,相守千百年
说文解字
潮 汐
大运河淮安段石涵洞
烈马
一车青砖
北海四季
北海之魅
最忆是北海
公路设计中涵洞的合理布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