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首辉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依据中学语文的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以下是作者对此的初探。
(1)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使学生有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完善健全的理想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现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还未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心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不相信所谓的前人真理,大胆否定前人假说,黑夜驾小舟探察石钟山,探寻自己认为的石钟山真正命名原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这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准备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语文教师应是以语文为载体的人生导师。
(2)创设民主、互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让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创新的潜质,如讲授《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3)鼓励创新,允许有错,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于创新。我们要珍视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其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激发其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应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给革命者带来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4)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模式由“激趣——质疑——讨论——创新”四步构成,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就要引导学生去阅读《红楼梦》。第一步,导语引入情境。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明代,一切故事由一块石头开始。第二步,质疑。怎么故事是由一块石头开始的?故事不是讲几个大家族的兴衰成败吗?怎么又和石头牵上关系了呢?第三步,讨论。六人一组,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5分钟准备。第四步,创新。每组选一人讲出讨论的结论。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的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创新思维。
(5)采取现代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学方法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使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让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林冲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矛盾冲突,使他们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