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闷的课堂,让课堂散发出生命活力

2009-07-30 05:55姚步安
考试周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插话科学生命

姚步安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或发言雷同,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且缺乏质疑精神和探讨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

在课堂上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太紧张,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便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因循守旧的,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灵感。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望尤为强烈。在课堂上学生的随便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常常是灵感的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因而,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要求教师不是训斥随便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而是要善待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民主的教师一般都非常赏识爱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随便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是课堂的润滑剂。有时学生会毫无顾忌地指出教师读错的字,讲错的知识。教师若善用学生的这些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就能更好地强化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通过求异,可以创新,而学生的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常常体现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如在物理实验活动过程中,常常有学生这样脱口而出:“我们的实验现象与别人不同……”“老师,我们与课本上的结论恰好相反,这是为什么?”此时,教师可以巧用这些插话、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进一步探索,发现新知。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学生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这就剥夺了学生和老师以平等身份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活力,这样的课堂怎么培养得出富有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参与热情的学生呢?

人们习惯于把异想天开当成贬义词。在这种思维主导下,课堂变成了学生接受既成事实、终极真理的场所,学生不敢也不能把教室变成探索、试错、思考的殿堂。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把“科学”当成“有效性”的代名词。科学常常被当成某个确定的结论、人类征服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探索的过程。课堂上充满了对科学的功利追求,教师只想把科学作为结论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塞给学生,而不是把科学当成一种探索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方法,一种比技术更为本质的人类精神。

从上述情况看,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反思。以前我们只是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真理,没有注重让学生热爱知识,探求真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很像主持人。教师要设置情境,创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转换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能让学生自己做的事教师决不去插手,更不能“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在“误”中“悟”,“错”中“磋”,“探”中“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的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真正回到本真的意义上去。当我们问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会听到“我要做一个工程师”、“飞机驾驶员”等回答,很少有学生会说“我要做一个探求真理的人”。“驾驶员”、“工程师”只是职业,只是技术工种,只是人类赚钱吃饭的手段。真正的人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是学科学,而不是技术工种,是学会为爱人类而思考,是学会不依靠别人便能自我决断——科学的合乎理性的决断。但是我们的学生很少会想到这一层,他们只是在功利的、技术的、职业的层面看待学习和未来。而长期以来,人们为了寻求功利的目的而形成了制度化、非人格化的教育,如应试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教师与学生在考与被考中变得紧张与功利,也使得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本来意义。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潜力,只有唤起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的生命力,才能够促进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能使课堂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学科学、学知识,是为了让人不盲信,不偏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理性地看待问题,学会自我决断。要学这样的知识、这样的科学,就必须有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允许学生质疑、试错、标新立异。不将固定的目标加在每一个学生头上,要因材施教。“吃不饱”的学生可以自己去吃,“不想听”的学生可以自学,“异口异音”可以通过辩论达成一致,让每个学生不论有没有天赋,都显得自信,把自己视为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人。在教学中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为他们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无视生命的潜在价值,学生就好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的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模样加工和塑造,教师也被迫或自认为被迫以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学生在那样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读着自己从不曾体验到其意义真谛的教科书。这样教育学生或许可以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可却失去了灵性与激情,使得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的过程。

教育以发展人为根本。但不是任何教育都能促进人的发展,可以说当今教育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对人的发展的强制性干涉。为了培养纯真的人性,为了能正常地成长发育,应该保证学生有适当的自由。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做到这些。他们对他们眼中的所谓的“差生”或听之任之,或态度生硬,或冷嘲热讽,不尊重学生人格,不重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中的参与作用,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能使他们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家陶行知这样提醒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从教的方面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是以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具有完整的生命表现形态。在教育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一个完整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的,他们都需要通过别人的尊重、自我的实现来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帮助人的生命中呼唤人的回归。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它也是呼唤教育生命的主渠道。因此,要转变课堂教学,从更高的一个层次——生命层次,以历史生态的眼光关注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还要关注影响课堂教学的物质因素,如教材、教具、教学环境等因素,还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本质,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插话科学生命
不同角度学写话
DMR通信系统紧急插话方法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