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综合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它所涉及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审美教育、知识储备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等都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语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语言优美的课文最易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其情感,挖掘其创造潜能。
一、创设和谐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和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给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营造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思,鼓励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气氛,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教《丰碑》一课时,学到:将军知道被冻死的那位老战士竟然是军需处长时,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缓缓地举起右手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我让学生讨论:这个庄严、神圣的军礼表达出将军对军需处长的什么情感?有的说:表达了将军的自豪之情,因为队伍里有这么好的干部而感到骄傲、自豪;有的说表达了将军的崇敬之情,因为军需处长有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品质;有的说:表达了将军的痛惜之情,因为这样好的干部却被冻死了;还有的说:表达了将军的内疚之情,因为这么好的军需处长,刚才自己还训斥了他……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这样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激发创新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工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一开始我就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想弄个究竟,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读课文,读后相互讨论,然后归纳用“借”的好处:一是说明有借必有还,到以后战斗时候的“归还”;二是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三是与文中的有关句子相照应。这样的问题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又如我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板书完课题之后,我介绍说:“祖国的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特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课题的题眼,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发言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岛屿?有的学生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呢?这些问题,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兴趣。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兴致勃勃地朗读课文内容,以读促思,以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求异思维
好奇既是孩子的天性,更是求异思维形成的过程。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在讲完课文之后,我有意提问:“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有个学生说:“书上讲‘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这种喝水办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有个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用不着怕割破皮。”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常规的禁锢,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一一加以肯定。
再如教学习《买椟还珠》时,我问学生:“从这则寓言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看一种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抓住实质,要防止上当受骗。无疑这是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纷纷认为:一种商品要想畅销,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有精美的包装,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顾客。这种认识的产生就是创新。
四、鼓励质疑问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讲课一开始就要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讲课中提出:“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李时珍就是其中的一位,你想了解他吗?读读课文,把你了解他的那一方面提出来。”学生学习就兴趣盎然,结果提了很多问题:1.医生能救死扶伤,为什么李时珍的父亲不让他当医生?2.什么叫完善的药物书?3.李时珍写一本《本草纲目》为什么用了27年?这些问题有的紧扣课文内容,提得好,有的似乎离开课文中心,但我不随意否定,而是调整教案设计,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课文,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启发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就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崇山峻岭,飞向白云蓝天,飞向天涯海角。想象是创造性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如我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时,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满怀激情地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无数建设者投入改造北大荒,征服大自然的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改造自然的壮丽篇章,如今的北大荒,已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生产人参、鹿茸、貂皮等名贵特产,同学们,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当年的小丽如今怎样了呢?草塘有了什么变化?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向可爱的草塘。”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如今的小丽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养殖畜牧业,牛儿壮、羊儿肥、鱼儿香、鸡鸭成群,还有配套的食品加工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远销国际市场,让世界各国人民品尝到中国北大荒的特产;有的说: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汽车忙碌着向祖国四面八方运输,丰厚的资源吸引着无数商人投资办厂;还有的说:那里的人们充分利用北大荒优越的地理环境,优雅的自然景观,兴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旅游渡假村,来这里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学生们展开的想象合情合理,他们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供机会,“做”中创新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存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动手操作,在“做”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是势在必行的。我的主要做法是在课堂上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做”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怀丙和尚究竟如何利用水的浮力,将被水冲走的八只大铁牛捞回来。学生思维便豁然贯通。
我还经常利用办“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发掘他们的创造才能。学生对此项作业更是喜欢,因为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画取胜;字写得好的学生可在字上显神威……“手抄报”以新颖的版面,丰富的内容吸引着学生,特别是为“手抄报”起名字时,更加显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的说:我,《信息报》的记者,我的报纸内容丰富多彩,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它随时帮您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说:《小白鸽》真美丽,她飞得高,看得远,是信息的使者,知识的传播者,我的报纸会像小白鸽一样为同学们传播知识;有的说“我是《春雨报》的主编,我的名字有一段来历。星期日的早上当我坐在桌前想不到手抄报的名字时,这时一场春雨恰巧‘沙沙沙地下起来,使我灵感一来,《春雨报》这个名字就诞生了。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愿我的报纸像春雨一样滋润大家的心田。”……听着这些在活动中激发出的创造之言,我的心怎么能不为之感动?看着图文并茂具有创新能力的杰作,我又怎能不感到自豪?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