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生与史卷式的中国书法碑林

2009-07-30 05:55张宝锵
炎黄世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碑林书画广东

张宝锵

今年4月间,本刊同仁一行3人到潮州市参观了该市市郊砚峰山淡浮院的书法碑林。我们看到淡浮院建筑壮阔恢宏,书法碑林收集书法作品完整齐全,碑石雕刻精细,排列井然有序,宛如一部鲜活的中国书法史屹立在观众面前。考其究竟,这一处全国史卷式书法碑林的总策划和始终如一的推动者,乃广东省原省委书记和原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同志。

吴南生同志早岁在潮汕地区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常说,我们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一代。1942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遭受破坏,廖承志同志被捕,南委副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同志被捕后英勇牺牲,南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二人被捕后立即叛变,形势十分危急。南生同志临危受命肩负重担,保护着南委书记方方等多位领导人,几经艰险,陆续把他们安全地送往延安。最后他自己也到了延安,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日本投降后,他从延安到东北,1949年3月随大军南下。建国后多数时间在广东工作,担任过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等领导职务。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他在全国最早给文艺界平反,率先恢复广东画院和粤剧、潮剧、汉剧、琼剧等剧院和文艺团体、艺术院校。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他勇立潮头,自告奋勇,提出广东“先走一步”,负责创建深圳等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一条血路。

尽管他工作十分繁忙,但却一直醉心翰墨,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吴南生自小家贫,读过几年书便被迫辍学。但他黾黾勉勉,自学成才,早在1936年,他才十几岁时,便给汕头、香港、厦门等地报刊撰稿,参加发起组织汕头第一个左翼文学团体——汕头文艺座谈会。

从政之余,他一直倾情翰墨,酷爱书画,着意收藏。他一直都是亲自动手写作,1958年,出版了文学作品《松柏长青》。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出版这本书时,秦牧同志写了长文介绍说:“《松柏长青》,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是一部交织着血和火、爱和恨、激情和热泪、怒吼和颂歌的书。……”这本书,最近又将再版,吴南生亲自为它写了《五十年再版后记》。

尤其可贵的是,他雅好鉴藏,但非独赏独乐,多次把长期收集所得献给国家或捐作善举。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就先后向国家捐献过一批藏品,其中捐给广州美术馆的《苏仁山自画像》挂轴,特别珍贵。该画的长跋中,画家自述习画经历,是研究苏仁山生平最确切的第一手资料。1994年他把所藏精品《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北宋真迹,目前传世不多,有确切创作年代的宋画几乎没有。但此画右下角残存“熙宁辛”三字,经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等鉴定考证“熙宁辛”为北宋熙宁四年(辛亥年),即公元1071年,距今938年,这是广东藏画年代最早的作品,价值连城。此件现已成省博的“镇馆之宝”。同年,他又把珍藏的自乾隆年间至近代潮汕籍书画名家黄璧、林琼等人的书画精品23件捐赠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对潮汕地区书画艺术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1986年,广东省政协在吴南生倡导下成立书画室。1994年6月,在书画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简称书画会),以加强艺术交流工作,吴南生担任会长。自此,他为书画会的建设倾尽心力,精心策划各项活动,与书画界朋友联系更加密切。书画会先后举办过多次重要展览,组织不少艺术研讨会和书画雅集等大型活动,编印出版了20多种图册和专著,大力推动书画艺术交流,成效卓著。

为扶持教育事业,支持希望工程,1995年11月,在“‘95希望工程筹款拍卖会”上,吴南生带头捐出所藏清代至现代名家书画精品10件,加上关山月等名画家捐出的作品,以及有关人士捐赠的藏品,共61件,筹得款项110多万元。1996年4月,他又举办“吴南生藏现代名家书画拍卖会”,把他历年现代名画家赠他的作品231幅拍卖,以建设上仓学校。善款共拍得400多万元,加上政府资助,建成多座新颖的教学楼宇,上仓学校旧貌换新颜。

为使书艺永久流传,吴南生早在筹办汕头大学时,已考虑在校内建立碑林,并得到校董会的赞同,后因故未果。

1988年泰国著名潮人郭丰源先生,获泰王钦赐土地,建成“泰王钦赐淡浮院”,收藏和展示中华民族珍贵文物,藉以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两岸关系,促进中泰友好,此事获海峡两岸的支持。

1993年,泰王钦赐淡浮院建成。当年我国文化部从全国征集珍贵文物328件赠送该院陈列。及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又赠送中国著名书画家作品18幅,台湾友人也赠送了一大批文物和艺术品。

1994年底,吴南生一行应邀赴泰国访问,期间,他们到淡浮院参观,会见郭丰源先生。郭先生表示希望院内展有广东名家书画作品。归来后,吴南生邀请广东书画名家挥毫创作,共得书画23幅。郭先生亲自到穗,于1995年11月25日,在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的隆重捐赠仪式上,接受书画赠品。

郭丰源先生由此兴起为增强中泰友好,弘扬中华文化,在家乡建设另一座淡浮院的意念。1995年8月10日,他亲莅潮州选址。吴南生得悉此讯,立即表示支持,并建议将碑林建在潮州淡浮院内,郭老深表赞同。他们商定由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与泰国钦赐淡浮院合作筹建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吴南生亲自担任总策划,聘请我国著名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饶宗颐为碑林筹委会顾问。

在郭老倡议下,海内外潮人热心损资,潮州淡浮院于1996年兴建。吴南生也随即着手筹办碑林工程,从选定书法名家佳作,提供并收集碑拓,以至选定高质石材、高手刻工,均戮力进行。随后,陆续鸠工刻石,历时两年刻成。

1999年开始建设碑廊,并于同年完成第一期工程。他多次亲临现场谋划,又得精研中国书法史的省政协副秘书长、书法家林雅杰协助,在选定书法名家、书法珍品、各种风格流派以至征集原件等方面,益臻完美。当年年底碑林部分对外开放。

标志中泰文化交流的淡浮院,坐落于潮州市近郊砚峰山麓,沿中轴线依山建设,是一群气势恢弘的黛瓦白墙建筑。主体建筑左右两侧便是顺山势向上层层递升的梯级碑廊,宛如两条长龙,蜿蜒上下,十分壮观。

“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大字题额,由著名书法家、碑林顾问启功题署;序文则由吴南生亲自撰作;复由当代国学大师、碑林顾问饶宗颐书丹。三者珠联璧合,时人称为“三绝”。序文概述汉字形体演变以至书法艺术发展,导引观众对碑刻有更深刻的了解。

碑林,上起商周,下迄当代,包括历代刻本和名家法书,共330余品。其中明清以后部分,大多为未曾发表过的名家书法珍品,由海内外收藏机构或藏家提供原件刻石。

纵观碑林,拥有六大特色,为当代各地碑林所不及。

一曰: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年,书迹诸体皆备,流派纷呈。碑石按朝代时间排列,上古文字在进门牌坊右侧,秦汉继之,唐宋在中央正面交泰殿前两侧,明、清至现代部分则接续居左侧。循序浏览,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简牍遗文、隶书、章草及草、行、楷,书体书风,众美赅备,一部鲜活的中国书法史屹立在观众面前。字体嬗变之迹,灼然可寻。如由隶入楷,东汉《尚府君残碑》,仍为隶书,但已开魏晋楷法之先河;三国《谷朗碑》,颇多隶意,为由隶入楷之过渡;西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楷书,笔划仍留隶意。至于风格演变,正如吴南生序言所云:“殷契稚拙,周金朴茂,秦篆圆畅,汉隶方峻;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元尚意、尚态,明清尚趣、尚朴,至近代则尚势求变。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渊源相继,代有师承。”碑林中,契金石鼓,钟张二王,欧褚颜柳,苏黄米蔡,赵董王傅,翁刘成铁注,以至近代名家,一一上石。上限远远超出《三希堂法帖》的范围。置身碑林,有如漫步于中国书法历史长廊,令人惊叹其历史绵远,持久延续而又风格流派多姿多采,使人流连忘返,为中华书法文化之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所陶醉。

二曰:网罗新出土文物,内容更见丰富。春秋侯马盟书,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战国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南荆门;战国楚帛书,二十世纪3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秦云梦睡虎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汉居延木签,发现于1972-1976年间;西汉江陵凤凰山木牍,1973年和197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吴越乐器),1983年出土于广州象岗山等,足见搜集广博,大大开拓观众视野。

三曰:碑林结合区域特点,适当选入一批广东省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作品。鉴于碑林在粤,而自明代以来,粤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版图中地位不断上升,因而对粤籍书法家较为留意。今存最早粤人遗墨有两件:一是近年在南京博物院发现的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范隋告身》,内有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刘昉(北宋宣和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所题跋文一则,是现存粤中最早名人题跋文字;二是白玉蟾(1134-1229年),琼州(今海南琼山)人,遗世书件有《足轩铭》,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以后有陈献章、湛若水等。清有廖燕,广东曲江人,传世书迹绝少,碑林所刻自书《山居诗卷》,为海内孤本,十分珍贵。自清迄现代,名家辈出,如黎简、宋湘、陈澧、康有为、梁启超、黄节、商衍鎏、陈垣、叶恭绰、容庚、商承祚、吴子复、秦咢生、麦华三等。

四曰:重视选刻入粤名书法家作品。起自唐李邕、韩愈;宋有苏轼、米芾;明为祝允明、汤显祖;清以降则入粤者众,计有:钱大昕、翁方纲、伊秉绶、阮元、林则徐、何绍基、吴大澂、张之洞、黄士陵、谭延闿、于右任、柳亚子、郭沫若等。其中翁方纲、伊秉绶对广东书坛影响至巨。

五曰:碑林注意选刻女书法家作品。其中东晋卫铄,世称“卫夫人”,少师钟繇,尝授王羲之书法;元管道昇,赵孟頫妻,行书酷似其夫;明邢慈静,其兄邢侗,擅书法,与董其昌合称“北邢南董”,慈静笔力矫健,颇类其兄;清曹贞秀,工小楷,其书气静神闲,娟秀脱俗;现代则有吴芝瑛,所书《为秋瑾女士营葬诗》,大义凛然。“太息难为后死人”一语,振聋发聩;萧娴,贵州贵阳人,幼年随父入粤,曾师从康有为,长于北碑及隶篆,朴厚高古;冯文凤,广东鹤山人,后迁居美国,书法跌宕雄奇,善篆隶真行。

六曰:碑林刻工精细,选材上乘。碑林用石选用陕西陈仓青石,紧密坚实,利于精刻,更利于保存。刻工为京、粤知名的碑刻专家蔡学仕,他精雕细琢,原迹神态,毫厘不爽。

有此六项,足见吴南生锐意经营,匠心独运。尤有进者,历代书法家大都德艺双馨,碑文内容,深寓教育意义。吴南生尝言:“读一副好联等于读一本好书,交一位好朋友,久久不能相忘。”碑林的丰富内容,深寓教化,泽被后世,绝非鲜浅。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碑林《后记》中说,吴老“盖思嘉惠后学,造福后世,躬亲擘划,劳怨不避,岁逾廿稔,卒抵于成”,诚非虚语。所谓“劳怨不避”,个中甘苦可知。

2003年8月,郭丰源先生在泰国逝世,第二期碑廊工程财政陷入困难,吴南生奔走呼吁,欲觅民间赞助,以成其事,数年间举步艰难。去年,幸获广东省政府支持,工程得以继续,预计今年七、八月间将可全面完工。

与碑林建设相配合,吴南生又将碑刻作品,浼林雅杰、宇清汇编成线装本《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全三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精印出版,使碑林影响广为流布。

碑廊建设告一段落,吴南生出其余绪,复于2004年春在穗、京两地由广东省政协书画会承办“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并先后举办研讨会和座谈会。出版了《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南越陶文录》、《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精品集》、《广东历代书法图录》,以及上述的《广东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与会专家对于展览及出版高度赞誉,认为这“不仅反映了广东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表现出了这一展览在学术层面上的努力,超越了我们常见的展览,表现出了展览的学术内涵”。

吴南生同志高瞻远瞩,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书法艺术的学术层次所作的不懈努力,获得海内外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赞扬,其所创建的“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必将永远造福于后人。

2009年5月31日

注:

契:甲骨文;金:钟鼎文;石鼓:石鼓文;

钟、张:三国时代的钟繇、汉代的张芝;

二王:东晋时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欧、褚、颜、柳: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苏黄米蔡:宋代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襄;

赵董王傅: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明末王铎、傅山;

翁、刘、成、铁:清代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

猜你喜欢
碑林书画广东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粤来粤美”
西安碑林
游青田东方碑林
开封行吟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