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聚云 卢寿春
摘要:甘薯新品种龙薯10号是龙岩市农科所于1998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加快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龙薯10号;特性;栽培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源料作物,它不仅营养丰富、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而且在粮食结构调整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实行水旱轮作,即可减轻病虫为害,又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步改变了把甘薯视为粗粮的看法,甘薯已经成为工业中的能源作物和生活中调节口味、丰富菜蓝子的保健食品。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龙薯10号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8年以岩粉1号为母本,金山57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经过多年、多点鉴定选拔而成的一个具有早熟、高产、抗病、适应性广、品质优等特点的新品种。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探讨该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分别在高陂和龙潭承担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示范,旨在为加快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龙薯10号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该品种为淀粉加工型品种,短蔓型,茎绿色,叶形为心脏形,顶叶绿色,叶脉淡紫色,叶柄绿色,脉基与柄基淡紫色,基部分枝较多,单株结薯数3-5条,薯块下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结薯集中,薯块大小较均匀、整齐,大中薯率较高。薯块萌芽较好,生育期130-150d。
1.2品质薯块含淀粉率19.26%、总糖3.1%、还原糖1.27%、维生素C 24.5%。
夏(秋薯)薯块干物率30%,晒干率30.9%、出粉率18.3%、食味评分83.2。食味品质松、香、面、甜,品质优佳。
1.3抗性高感甘薯瘟病Ⅰ群菌株、中抗Ⅱ群菌株、抗蔓割病,较抗旱与较耐水肥。
1.4 产量表现示范片测产结果,鲜薯平均34522.5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10.27%;薯干10276.5 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27.33%。
2 “龙薯10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1土壤选择
甘薯高产土壤的特点是结构疏松,空隙度大,透气性能好,氧气供应充足,能透水能排涝。“龙薯10号”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 ,同时应结合深耕起垄、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白天吸热快,提高地温,夜间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薯生长和根系积累养分。
2.2 培育壮苗
“龙薯10号”萌芽性中等,出苗快,苗质粗壮,培育壮苗是高产栽培的基础。壮苗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采用秋薯留种,用酿热物温床覆盖薄膜或露地覆盖薄膜育苗,于1月下旬~2月上旬下种为宜。苗床必须施足基肥,按行距20cm,株距15cm排种。幼苗出土后要加强管理,勤施水肥,,促进早长芽、早发根、长壮苗,百株苗重达1000g以上。做到栽插时苗足、整齐、健壮。
2.3 适时早插
一般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开始栽插。“龙薯1号”作秋薯种植,须在小暑到大暑前插完,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扦插方法上,采用浅插、平插、包叶插是保证全苗,促进早结薯、多结薯的措施。
2.4 合理密植
“龙薯10号”每hm2扦插45000-60000株比较合理。肥料多、栽得早,可适当稀些;瘦地、苗小、栽插迟,要插密些。早薯一般要求畦高30-35cm,畦带沟宽100cm,株距21cm,每hm2扦插45000株左右;秋薯要求畦高33cm左右,畦带沟宽90cm,株距18cm,每hm2扦插60000株左右。
2.5 田间管理
2.5.1 发根还苗期。此期的管理目标是促进茎叶早生快发。薯苗成活后应及时中耕除草并晒白,于插后10-15d施“点穴肥”,用人粪尿或速效氮肥结合中耕松土开穴或开沟施于株旁,占总施肥量的10-15%。
2.5.2 分枝结薯期。此期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多分枝、多长叶,早结薯、多结薯。早薯在插后40d左右,秋薯在插后35d左右,即茎叶封垄时追施“夹边肥”,方法是犁开畦边土,经晒白、施肥后复土。肥料以土杂肥、火烧土或草木灰为主,配合施用少量化学氮肥。其的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50-60%。
2.5.3 茎叶旺盛生长和薯块膨大期。此期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块根快速膨大。要求不翻蔓,并在田间普遍开始裂缝时,于阴天或晴天的午后进行逐棵顺裂缝浇灌“裂缝肥”。肥料用少量复合肥,兑水浇灌。
2.5.4 茎叶衰退与薯块膨大盛期。此期的管理目标是防止茎叶早衰,保持薯块继续增长。视茎叶生长情况,进行“根外追肥”,用0.3%磷酸二氢钾、5~10%草木灰浸出液或1%尿素液喷施。
2.5.5科学管水,防病治虫“龙薯10号”生长期间,一般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水分过多,影响土壤通气性,对其生长不利。灌水以能湿透畦心为度,一般灌至畦高三分之一,不宜一次灌水过多;在降雨季节,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沟中积水。同时应注意防治卷叶螟、斜纹夜蛾等食叶害虫。
3适时收获。全生育期掌握在140d左右为宜。
作者简介:卢聚云(1963.7-),男,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