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辰 蒋继峰
摘 要:装饰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与建筑在空间结构中相拥,与观者在公共场合交流。是相容还是对立?是沟通还是冲撞?装饰在这无休止的融合与对立、沟通与冲撞的沉浮中获得的生命与魅力远远高于它仅作为自身形与色而存在时的价值。
关键词:装饰语言的不同形式;在建筑结构;空间环境中的发挥;自身价值
漫步在现代都市中,发现我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质变,这正是因为装饰艺术对其产生了重要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造物活动对环境、社会、民族、历史、艺术形式及材料的综合表现。现代公共艺术作为对现代生活空间独特的艺术表现,其生命力愈加旺盛,其魅力不仅使原有的艺术形式发生了质变,使物质空间得以扩展,更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延伸。
装饰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与建筑在空间结构中相拥,与观者在公共场合交流。是相容还是对立?是沟通还是冲撞?装饰在这无休止的融合与对立、沟通与冲撞的沉浮中获得的生命与魅力远远高于它仅作为自身形与色而存在时的价值。
1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装饰语言的不同形式
人类知识结构的更新已使艺术形式的变革日趋激烈,要掌握装饰语言的时代感,不了解其发展的脉搏是不行的。装饰是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的。原始先民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运用了概括性和同一性技巧,在思维中便影响着审美趣味的形成,从而开拓了装饰艺术的前身。研究证明,这种装饰决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与生存相关的神圣目的。可见装饰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外化。
统治阶级是以满饰为美的,尤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社会中,装饰就是华丽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是当时的追求,那时设计师的主要目标就是取得环境与装饰的统一。不仅是居室的装饰与器物的雕镂,甚至于力图使装饰渗透到每一个细小的部位。西斯廷教堂的金碧辉煌,紫禁城宫殿的雕廊画柱,无不表明了统治者饰荣饰威的心态。而在民间,人们虽无法享受这样精美的装饰,另一种形态却悄然而至,风格纯朴,特色鲜明的民间手工艺以其特有的对生活趣味的探索,对地域特色的把握,以及与功能的结合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十八世纪中叶,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时代。工业化大生产依靠科学技术,追求经济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设计领域思想的转变。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拔地而起,商品的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单一化,更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二十世纪初,早期现代主义者所提倡的“时代精神”,为社会树立了科学技术力量至上的信念。在设计领域就是“机械美学”,机械美学无疑是一切设计灵感的来源。现代主义提倡重视功能,强调设计服从功能。认为建筑的美来自空间结构的和理性而非表面的、虚假的装饰。以往那种“建筑即装饰,装饰即建筑”的观念开始崩溃。全新的设计群体诞生了。这期间,米斯·凡得洛提提出“少即是多”,柯布西耶则直接指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渐渐地,办公室变为工作的机器,医院成了枯燥与恐惧的代名词。但这种完全排除装饰的功能至上的设计已演变为适合二十世纪中期经济技术实现的手段。
然而装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认为生活中的美来自于对生活的装饰。纯粹的功能主义不能给人们带来一切,人们对现代主义早已开始感到枯燥和厌倦,转而追求功能和形式的多样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罗伯特·凡丘里宣称:“建筑就是装饰起来的遮掩物”。同时“少即是厌恶”作为“少即是多”的反驳,标志着根本性的转变。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设计领域兴起的“装饰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潮流对世界颇具影响。他不仅赞叹历史装饰风格,而且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肯定了人性的回归。后现代主义对环境的设计趋向繁多,讲求文脉,提倡多样共存,追求人性的表达。大胆地运用装饰语言中的构图与色彩,设计中注重社会、环境、功能与人的协调关系。其真谛就是装饰。从此,单调的白墙让位于错综复杂的色彩组合;有的空间被设计得像舞台布景一样具有戏剧性;造型独特,情趣盎然的新式家具与形态各异的现代雕塑让人浮想联翩。所有这些无不充溢着后现代设计风格的魅力与前景。然而后现代主义所认同的装饰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观念有所不同。在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时期风格中,装饰还是被装饰结构主体的加强与补充,是以从属的面貌出现的。而后现代主义的装饰弱化了这一主从关系,有时甚至喧宾夺主,装饰越来越具有独立性。
2 装饰语言在建筑结构,空间环境中的发挥
当建筑师贝秉铭被邀请参加卢浮宫新入口的改造设计时,他并没有立即拿出设计方案,而是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为了方便,他搬到卢浮宫附近居住,每天清晨去卢浮宫周围散步,午餐就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下午又来观察人流的变化。就这样经过对原有建筑全面细致的观察,最终确立的方案轰动巴黎,甚至受到密特朗总统的青睐。装饰存在于建筑中,其在结构上的合理性并不次于建筑结构合理的重要性。因为装饰作品也是有结构的,装饰语言的结构对空间结构进行视觉调解。对于比较狭窄的空间,壁画整体结构呈竖向在视觉上令人产生左右距离延伸感,使得整体环境的视觉感受力得到扩张。通过壁画画面纵深感的追求,也是利用人的视错觉而扩大空间尺度。美国壁画家阿尔伯特·米切尔斯用精确的透视和逼真的描绘画满了一面墙,来表现美国建国一百周年庆典时的街景,既给人留下了对历史深刻地回忆,又延续了建筑空间,令人过目不忘。因此,壁画通过对空间结构的调节,实现了装饰语言与空间环境的表层构成,既形成了一种融合关系。
对于直板僵硬的建筑框架,外形生动,内容丰富的壁画可以突破其结构的束缚,使人的神志得以调节。对于过分复杂而且零散的空间结构,壁饰线条的规律性与色彩的平面性可以形成对空间格局的组织与整理作用。济南银座购物中心的大厅由于受到商业活动的制约,原来空间的整体性遭到破坏。而壁画以其线条的秩序化和色彩的平面感使空间重新给人以整体感,而且增加了商业活动的文化意蕴。在色彩上,装饰语言的调节与烘托作用更加明显,由曲健雄、史璇设计的游泳馆壁画《海底世界》通过壁画对冷色调的处理来达到对环境特质的表达,增加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空间环境中的装饰语言参与了空间环境的在创造,最终导致建筑空间的延伸。
环境的多样性,给装饰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有机与随机的可能。给装饰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场所。美国纽约某广场的休息区把所有的座椅都设计成S形和弧形排列的连椅,并且独具匠心的穿插组合。人们无论从楼上看下来还是在它们其间静坐,都能对它们强烈的视觉趣味性产生无限的遐想,它们的存在给周围平板的楼群带来无限活力。看来装饰语言不仅对空间环境进行装饰和渲染,他已成为营造空间的高手,给理性的建筑空间带来感性的、丰富的语言。装饰的语言与空间结构的语言共同建构环境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相应的术语称为“营造”,他们的关系必然走向更高层次。
3 装饰语言的自身价值体现了对社会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由于不同时期、场合、人群,以及历史、人文、道德、宗教、民族习惯、生活方式等交织而成的社会因素的存在,对装饰艺术提出巨大挑战。装饰语言只有与社会因素产生关系,才能真正显示其独特魅力。比如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等是对宗教的宣扬;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之后产生的以里维拉、西盖洛斯为代表的艺术家创作了几万平方米的壁画,其浓烈的民族特性与深刻的艺术主题及强烈的视觉表达方式,三者浓缩为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它们的目的和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空间环境,而是传达着一种思想和信念。北京机场壁画《哪吒闹海》是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形象描绘而实现对人文资源与民主精神的体现。如果仅仅为了满足出入机场时人们缓解视觉疲劳的需要,那么这样设计并不合适。
一件成功的使人难忘的作品,必在其美的外衣下团裹着一个能对人产生巨大精神震动的内核。原藏于伊拉克博物馆的古代亚述帝国时期浮雕作品《受伤的母狮》描写一头母狮已身中数箭,是一种生命垂危之际的可悲形象。他的后腿已瘫痪在地,而前爪依然有力,挣扎着想让全身都站起来;他昂首怒吼,发出悲鸣,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悲壮感。作为一种宫廷装饰性浮雕,它已经超越了装饰本身的含义,而是两河流域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写照。成为古代亚述美术史中最值得珍视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汉代霍去病墓、天坛圆丘、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的问世,其本意恐怕并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欣赏情趣,是历史时光的冲刷使其本意渐泯,而精神、文化的震撼力却因历史的隔绝而更加强烈。
公共艺术不是个人艺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人们对人类心灵深处本质探求的发展从原始装饰艺术对变化和统一、对比与调和、均衡与对称等规律的把握,到秦汉“古拙之中见深沉,飞动之时见雄大”的风格;从南北朝不求形美,而达意境,到隋唐的豪放与磅礴、浑宏与淳厚;从五代的严谨、宋的清秀细腻,到元的传承传统的装饰之风在工艺技巧上的日趋成熟;从明探求生活的物象的形象与品格,到清的典雅细致之风。可见中国历来装饰艺术的演进与特点不仅是意识和实践的提高,也是意向表现的升华,更是情与理的共融。当这一切成为历史,人们对装饰语言深层意蕴的发掘却没有停止。
现代壁画道德指向的衰退、宗教倾向的中和、传统束缚的淡化、空间构成的弱化,使它与观者所进行的交流可以在一种没有任何强制力的状态下进行。现代装饰艺术与生活越来越近,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和宣泄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一种人为景观,它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对心灵的表述上。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西蒙·丹泽尔设计了一种弯曲的人行道护栏,看上去好像刚受到车辆的撞击。该作品看似荒诞,但给观者的印象已不再是一些形象、符号的罗列或是一些虚幻的感受,而是全新的心理感受。因而被一家工厂成批生产并进行装置。
对于装饰艺术,就其形象而言,如果离开环境空间仅作为自身形与色而存在的装饰美没有意义;就其内涵而言,作为公共艺术,它必然展现在公众面前,这种交流与沟通使它体现审美价值和精神的尺度。离开了对人性的关怀,它是冷漠的。
装饰语言与人的精神活动毫无阻隔地交融在一起,因此装饰语言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人们对其意义的感受可以是直觉的,也可以是经验性的;可以是联想的,也可以是心理感受的。装饰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物化的艺术形态,铸锭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以无声的语言与人们进行这一场永恒的对话。
参考文献
[1]《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
[2]《装饰设计》.辛敬林著.
[3]《装饰语意设计》.邬烈炎著.
[4]《壁画环境与艺术》.张延钢著.
[5]《壁饰设计教程》.许正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