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满新 王福玉 王承禄
摘 要: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营养空间,提高林地生产率和总生物量,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将针叶和阔叶水源涵养林诱导相应成针阔混交林,不但能明显增强其水源涵养功能,同时增加了流域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使群落更加稳定,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明显增强。
关键词: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
1 研究地自然概况
研究地选在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林场,位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西南部、长白山脉龙岗支脉西坡,东经124°36′20″~124°51′29″,北纬41°50′20″~42°0′47″,总面积4171.7公顷,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成带状由东南向西北断续分布。
林场所在区域属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5℃,年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37.6℃,年平均降水量1400~1500mm,无霜期132.8天,主要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2-3m/秒。
林区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土壤以棕色森林土为主,沟谷处有少量草甸土。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较高,结构多团粒,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呈微酸性。场区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2 研究方法
2.1 油松人工林的诱导技术
油松是浑河流域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适应于土壤瘠薄、造林成活难度大的林地造林。将油松诱导成针阔混交林,可使涵养水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1.1 疏伐封育
在幼林期间,结合抚育间伐,采取留大去小、留优去劣的原则,加大间伐强度,可促进林下乔木、灌木的生长,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逐渐形成油松阔叶林。通过几次的间伐,林地的生长空间加大,天然杂树种子繁殖机会增大,更新能力增强,林内的植被也会随之恢复,林分的涵养水源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2.1.2 带状混交
按30%-40%砍伐强度砍伐油松。一般带宽20-25米,油松保留带不小于40-50米,针阔叶树种比例达到6:4。
在造林前一年或当年雨季前整地。在已整地穴内挖长、宽、深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60厘米栽植穴,一般采用一年生苗植苗造林。树种选择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和坡向选择当地适生的辽东栎、蒙古栎、色木、白桦紫穗槐、胡枝子造林。混交的阔叶乔木采用2米×3米株行距,灌木采用1米×3米株行距。
新植幼林每年进行二至三次除草松土。第一次在五月上、中旬,第二次在六月上、中旬,第三次在七月上、中旬。
2.2 樟子松人工林的诱导技术
浑河流域的樟子松生长到中龄林时出现梢枯病,严重的成片死亡。省林业厅已将樟子松列为改造对象。为改善水源涵养条件,缓解对其进行皆伐改造,将樟子松人工林诱导成高效的水源涵养林,有着重要的意义。
选择10~20年生樟子松,坡向为半阳、半阴,土层厚度25~40厘米的幼林,进行强度采伐,隔5行采5行,在采伐的行间里应适当保留目的树种的阔叶树。采伐后对迹地进行场地清理,第二年春季更新。更新树种白桦,密度为4000株/公顷。苗龄1年生,苗高40厘米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的大苗栽植。整地规格:坑径40厘米,坑深30厘米。连续抚育3年。虽然白桦与樟子松林龄相差很大,但白桦生长速度快,5~7年的时间就会和樟子松进入一个同等的林层。
对10年以下成活低下的樟子松人工林,在幼林抚育时就应该有针对性的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使之逐渐诱导成针阔混交林,改善樟子松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抗自然灾害能力。在抚育间伐中,伐除生长不良、病腐、频死木,保留阔叶树,最终形成樟子松针阔混交林。
2.3 落叶松人工林的诱导技术
诱导的主要技术措施是进行林冠下更新。选择阴坡、半阴坡坡面较平缓中厚的层土,林龄30年左右的落叶松,对其进行强度疏伐,调整密度,使郁闭度降至0.5左右。
2.3.1 冠下更新红松
对落叶松疏伐后,全面清场。在秋季10末11月中旬结冻前进行整地,坑盘40cm,坑深30cm。密度为3333株/公顷。由于林内解冻较晚,秋季整地可提前一周造林。第二年4月初进行造林。苗木规格:4~5年生移植苗,苗高20厘米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连续抚育5年,更新后视林内灌木、杂草生长情况在10年左右进行全面割除一次。
2.3.2 冠下更新云、冷杉
春季林冠下更新云、冷杉,密度为每公顷4,000株左右,苗木规格为苗龄5年,苗高大于20cm,地径大于0.55cm。从更新当年起连续抚育3年,全面割除灌木、杂草,更新7-8年时再全面割除灌木一次。
2.4 柞树林的诱导技术
一般情况下,柞树林和天然杂木林一样,与针叶人工林相比,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对来说要强一些,但作为高效益水源涵养林,一方面指的是现实林分应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涵养水源的有效功能要有较长的持续时间。柞树林一般分布于山脊,这对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发挥十分重要;而天然杂木林一般林分环境比较恶劣,质量较差,树种更新较为困难,且周期长,对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持续发挥不利。
对于林龄30年以上柞树林,应进行大强度间伐,伐除病腐木、弯曲木及大径木,保留中、小径木,以伐后林分郁闭度0.4左右为宜。春季进行冠下红松更新,苗木质量为:苗龄4~5年,苗高不低于20cm,地径不小于0.5cm,栽植密度为每公顷4,000株左右,栽植方式为见缝插针。于当年7月中、下旬进行抚育,连续抚育三年。冠下更新7年后,进行首次透光抚育,更新15年左右进行上层抚育,伐除严重影响红松幼树生长的上层林木,同时进行第二次下层透光抚育。此后,应有目的的保留少量上层木及下层柞树幼苗,使之持续发挥涵养水源的功能。
2.5 天然杂树林的诱导技术
对于天然杂木林,则应在平均林龄30年的林分内进行抚育改造,诱导成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首先伐除病腐木、干形不良的弯曲木、非目的树种及个别大径木,保留有培育前途的中、小径目的树种林木。保留木的胸径宜在12~16cm之间,郁闭度为0.4左右。疏伐作业后,翌年春季冠下栽植红松,苗木质量标准为:苗龄4~5年,苗高不低于20cm,地径不小于0.5cm,栽植密度为4,000株/hm2左右,栽植方式采取见缝插针的方法,在距保留木基部1米范围以外的一切能够造林的空地上按1×1.5m株行距植苗。从更新当年起,连续三年和第五年共四次于7月中、下旬进行抚育。冠下更新7年后,再次进行抚育,伐除阔叶幼树。更新15年后,进行上层抚育,伐除胸径20cm以上的林木和严重影响红松生长的林木,以总郁闭度0.5~0.6为宜,以利于冠下红松生长。此后应注意调整针阔比,使红松、阔叶树之间的营养面积和营养空间搭配合理,保持其稳定的结构。
3 结论
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营养空间,提高林地生产率和总生物量,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植物(林木)间的他感作用,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同时混交林林冠浓密,根系深广,枯落物丰富,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
浑河流域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型,其地带性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根据传统生态学和经典的演替理论,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这种顶极状态是能够达到的,只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将该区的现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诱导成针阔混交林,是符合演替规律的,并且加快了演替进程。
在浑河流域将针叶和阔叶水源涵养林诱导相应成针阔混交林,不但能明显增强其水源涵养功能,同时增加了流域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对于具体群落来说,由于乔木树种的增加,相应的灌木、草本及群落中的动物、微生物种类都会明显增加,使群落更加稳定,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朱丽辉.李东.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初步研究.辽宁林业科技.2002.
[2]辽宁国土编委会.辽宁国土资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