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婷
摘要: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现代设计满足了人类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依靠的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设计的重要课题是一个将形式与功能结合的问题,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强调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现代设计;艺术;科学技术
引言: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所以,设计的重要课题是一个将形式与功能结合的问题,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强调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1设计的内涵及其与艺术、科学的关系。
文艺复兴使"美术"从"艺术"中分离出来,形成所谓的"大美术"、"小美术",工业革命使"设计"从剩下的"小美术"即"装饰艺术"中分离出来。美术辞典对设计的解释是这样的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 因为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人把设计定义为科学的艺术,也有人定义为艺术的科学。我们暂且把设计看成是美的"物化"。当美的"物化"达到一定质量时,才能形成一种较高形态的生产力。它受到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制约。社会发展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下结论说设计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它是艺术和科学的多角度的融合。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说法,艺术和科学作为社会诸多学科的分支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设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设计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条理性科学的活动。正因为这种特质,使设计受市场和技术的制约,经历了设计流派的更迭,设计文化的变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设计的创新
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WORKSHOP OF THE WORLD),于是,为了扩大世界贸易,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博览会的巨型展厅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当时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杰作。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水晶宫对世界近现代建筑史,乃至工业设计史,影响极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表现了工业化生产的定型化。水晶宫成了现代设计的代表作,以至于我们今天还常常以它为案例,谈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等的发生与发展。然而,水晶宫也的确是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产生的不朽艺术设计作品。
1914年德国科隆博览会出现的"玻璃亭"。这是一座用五光十色的玻璃嵌板搭建而成的拱型建筑,是由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设计的。陶特用了七彩颜色和怪异形状,创造出了一座极其富于想象力的建筑。新材料和新技术满足了布鲁诺·陶特奇思异想,他的设计也就被后来的人们常常谈起,而且把这个设计作为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到了1977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这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更高阶段。也许预示着现代艺术走向新生,也许预示着科学技术在创造艺术。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部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风韵。如果说卢浮宫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巴黎现代化的象征。
然而,今天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艺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并没有到此停止。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成就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如果说在工业时代设计师的才能受到了技术的束缚和限制,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则可以为设计师的想象力如虎添翼。与此同时,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也是技术参与的过程,十年前,一支铅笔和一张绘图桌就是进行设计所需的全部工具,今天,苹果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取代了绘图桌,复杂的绘图软件也代替了铅笔。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使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隔膜--即设计作品的物化过程的隔膜得以消失,也使传统的设计程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行设计",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最完善的实现途径,使最终的物化得到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的高度整合,成为检讨设计的重要手段。
3现代设计满足了人类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依靠的仍然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突然迈进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科学也同样离不开艺术,它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借助艺术来增加新技术的高附加值。信息社会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学开始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胜的一幕。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切现代艺术设计,又争先恐后地在这场新的"艺术+科学"的运动中,充当着开路先锋。
20世纪是一个发明与创造的黄金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最大影响的莫过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冲击了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开始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新技术革命为人类文明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也正在为更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提供更大的可能。所不同的是,科学技术仍然强烈地提醒人们,要特别了解和掌握它的使用功能;艺术则一再暗示人们,它仍然包含着人类的特定思想和情感。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纵观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科技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强调科技在设计中的作用,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其功能性,艺术与科技必须完美地结合。
参考文献
[1]朱铭,荆雷著.设计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设计家丛书.
[2]荆雷.设计概论[M].河北美术出版社.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吴静芳.世界现代设计史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政道.科学与艺术.
[8]装饰[J].杂志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