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洮南特派记者 马 俊
对外界来说,俄军的形象时常是毁誉相伴。但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演习的训练场,《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一支与印象中不太一样的俄军。
刚到中俄两军共同驻扎的野营村时,本报记者对俄军的第一印象是“散漫”。时值中午,中俄官兵大都在外训练,只有少数人留守。与对面营区中国士兵“站如松、行如风”的作风相比,野营帐篷外的两三名俄军士兵就那么随便站着或坐着,俄军营区的喇叭中还不停放着俄罗斯流行音乐。有些俄军士兵手里拿着书,好奇地看着进入营区的大队中国记者。训练结束后,回营的俄军士兵抱着脸盆、赤裸上身、排队高唱《喀秋莎》去洗澡的场面,更让看惯了解放军严肃着装的记者颇受冲击,特别是不少俄军士兵还有各式文身。俄罗斯军人以嗜酒出名,尽管军营中不允许士兵喝伏特加等烈性酒,但野营村“金百合”超市的收银员告诉记者,俄军官兵在这里最喜欢买罐装啤酒,一买通常就是二三十罐。
与俄军接触较多的中方人员对俄军的评价,却颠覆了记者的“第一印象”。“工作认真、素质高”是他们对俄军的共同感觉。记者在齐齐哈尔空军基地采访时,一名俄军机械师正在给苏-25强击机擦洗机身。面对记者的镜头,他微笑着点点头,但当记者试图提问时,他却连连拒绝:“我正在工作。”一名中国军官介绍说,俄军直升机部队对军械设备的检查非常严格,每次检查后,还专门在直升机前挂上牌子严禁任何人进入座舱。另一位中国军官告诉记者,俄军自主训练意识很强。他们抵达营地第一天,刚放下行囊就主动向中方要求提供场地和单双杠等训练器材。除每天的正常训练外,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体能训练上。
接触多了,记者发现尽管俄军在着装、队列上显得有些松散,但这主要是由于相关条令与解放军存在差异。俄军条令规定,训练或从事体力劳动时,可以光膀子。他们认为,这可以锻造军人强悍的“野性”。但俄军同时也规定,士兵必须每天擦亮皮靴,外出时要带着沉重的防弹背心、腰带和水壶。记者几次在野营村看到,结束训练回营的俄军士兵尽管已相当疲惫,但这“三大件”从不离身,战备意识很强。另一个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就餐结束后,俄军官兵的自助餐盘都是干干净净的,连一点菜汤都没留下。原来,俄军有明确规定:军人就餐严禁浪费。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俄军士兵腰间装水壶的帆布包大多已洗得发白,似乎暗示着这支军队曾饱受经费不足的影响。不过这种情况有望很快得到改善。中文名叫“王吉里”的俄军23岁翻译说,最快到年底,俄军津贴将“大幅度”增加,但他有些羞涩地拒绝透露津贴的具体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