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喆
摘要:“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到底”;语义特征;时体特征;去范畴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2
现代汉语中“到底”的句法结构关系有两种形式:A式——“VP到底”,是述补结构;B式——“到底VP”,是状中结构。
语义上A式可表空间,如“走到底”。“V到底”也可表过程。
例1:有一次天下着毛毛雨,学校看到请来联欢的武警战士在雨中岿然不动,学生们也一直坚持到底。
还可以表示程度。
例2:一种生意,如药材,茶叶,粮米等行,字号老,手法稳,有的二三百年,一脉相传,没有突然的猛进,也没有忽然失败到底的危险。
B式表主观时间。
例3:雪瑛开始只是挣着手摇头,但禁不住对终身大事的关切和致庸带着点孩子气的央求,最后到底点头答应了。
也可表示确认。
例4;一个文件管一个这样大的国家,到底是太困难了。
例5:读哪一所商学院,所需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要认真算一笔帐:到底值不值?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B式中“到底”作为评注性副词的用法,如邵敬敏(2001)、张谊生(2000)、齐沪扬(2003)、史金生(2003);张秀松(2008)详细分析了“到底”的共时差异,但并未对造成语义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本文将揭示:“到底”的用法和与其组合的V(P)的语义特征或时体特征密切相关。“到底”从一个表示空间概念的动宾结构演变为述补结构,再发展出表示时间义的“过程”,量度义的“程度”,甚至情态义的“主观时间”和“确认”。“说”和“到底”的组合逐渐凝固化,还具有了篇章功能。
以上符合Heine等(1991)所提的范畴隐喻的斜坡(cline):“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空间在范畴隐喻中占有重要地位,空间范畴成员的语义演变一直受到认知语义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普遍关注。对汉语“到底”的考察,充分体现了汉语空间的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一、“V到底”的空间义、过程义和程度义
(一)空间义和过程义
一些动词进入“V到底”有歧义,可表空间。
例6:坐在椅子上,坐到底,下背部也要贴住椅背,两肩放松,双手放在大腿上……
“V到底”也可表过程。
例7:很多老民进党人都会出来响应施明德率领的倒扁运动,他也一定会陪施明德坐到底。
表空间时,为“V到+底”,“底”指“底部,尽头”,“底”作方位名词的语义非常明显;表过程时,为“V+到底”,可用“V下去”进行检测。
根据进入A格式产生歧义的情况,我们给格式中的动词进行分类:V1进入A格式,“到底”只能表示空间。
例8:一个不遵从的驾驶者会把油门踩到底,并且尽量设法避开交通巡逻警察。
该类动词具有[+变化][+位移]的语义特征,此类动词如:按、扒、踩、插、沉、踹、戳、蹬、掉、读、翻、放放开、滑、降、降低、砍、拉、摸、爬、劈、切、伸、梳、探、掏、通戳,使其不堵塞、捅、推~车、挖、望、陷、扎、走、行走。
V2进入该格式,只能表示过程。
例9:这个政策很见效,我们要坚持到底。
该类动词具有[+变化][+持续][一位移]的语义特征,如:办、扮演、帮忙、包干、包揽、包修、保持、比、比赛、辩护、参加、参与、查、查处、尝试、唱、吵、争吵、承包、承担、搭~车、台、打~官司、担当、等、抵抗、调查、盯、斗争、督办、对抗、恶斗、反击、放、播放、奋斗、奉陪、奉陪、奉献、服务、负责、干、干涉、搞、告、跟,跟随、跟踪、管、贯彻、喊、合作、弘扬、绘、激战、坚守、戒、进行、救、决裂、决战、抗辩、抗衡、抗议、抗战、抗争、力争、落实、蛮干、盘问、陪、搏、抢救、清查、穷追、忍耐、忍受、申诉、耍、死战、谈、听、团结、玩、维持、问、牺牲、想思考、血战、掩护、演、拥护、用、战、战斗、争、争斗、争论、挣扎、支撑、支持、执行、周旋、追、追查、追究、遵守、做。
V3进入该格式,可表空间,也可表过程,该类动词具有[+变化][+持续][+位移]的语义特征,如:走、看、挑扁担、找,坐、写、画、跪、开开车
(二)过程义和程度义
一些动词(V4)进入“V到底”后有歧义:可表过程。
例10:若我中道而逝,不能照顾到底,我的所有宝物和各处领地庄园,悉数归于此女,别人休想相争。
“V到底”也可表程度。
例11:区里要照顾我们,干脆就照顾到底,何必让我们饥一顿饱一顿的?
该类动词具有性质义,可以前加程度副词“有点儿/太/很/非常/相当”或范围副词“完全”等,如可以说“有点儿V(O)”或“完全V(O)”,具有[+变化][+持续][+性质][-位移]的语义特征。V4类动词如:爱、崇拜、反对、放心、关心、好、恨、红走红、后悔、坚持、尽责、抗拒、溃烂、佩服、骗、拼、欺负、失败、失误、坦白、讨厌、挑~毛病、拖拖延、妥协、误会、喜欢、想想念、依赖、隐瞒、硬撑、愚弄、照顾、执着、装假装。
部分动态形容词与“到底”组合,可兼表过程或程度。
例12:你能说所有的领导都没了心肝,所有的人都没了是非,整个社会都黑到底了?
例13:哥俩在士兵面前并不是一张脸黑到底,更多的是和风细雨、阳光灿烂的时候。
该类形容词如:错、黑、狠、狠心、厚、沮丧、辣、凉、懵、胖、傻、俗、硬、倔强、糟糕、固执、坏、苦、酷、冷酷、顽固、顽抗、沉默、愚蠢、简约、另类、腐败、浪漫、犟、丑、炫、缄默、堕落、漂亮、无耻、幽默、痛苦、火、忠贞等。
(三)小结
从“V到+底”到“V+到底”,“到”和“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两个层面(跨词层面)发展为一个层次(一个词),这一过程是渐变的。在这一语义演变过程中,空间义和过程义有交叉,过程义和程度义也有交叉,见表1。
我们将表过程和表程度的“到底”看作为词,理由是第一,用“没”否定时,无论是空间义、过程义还是程度义,“没”都必须出现在“V”前;第二,用“不”否定,表空间义时,可以说“V不到底”或“不V到底”;表过程义时,多数只能说“不V到底”,只有少数可以说“V不到底”;表程度时,通常不能用“不”否定;第三,当表空间时,“了”出现在“V到”和“底”中间或“V到底”后,而表过程和程
度时,“了”只出现在“V/A”后。
“到底”的各种意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有的动词和“到底”组合,既可以表示空间又可以表示过程,有的动词既可以表过程,也可以表程度。它们的共同点是句法位置都是在“V”后,但是通过不同的检测手段可以清晰地看出语义的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到底”组合的谓词的语义小类不同,见表2。
二、“到底VP”中“到底”的主观时间义和确认义
第一,当VP的时体特征为“实现”时,“到底+VP”中的“到底”表时间义,可表客观的“到最后,最终”,也可表示主观认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结果得来不易或不出所料。我们称之为主观时间。可用“终于V(O)了”进行检测。
例14:等了三个小时,他到底来了。(终于还是来了)
例15:瑞典队到底还是射点球赢了罗马尼亚队……(终于还是射点球赢了)
多数动词都可进入该格式,只有少数不能进入“V了”的无限结构动词(郭锐1993)例外,如“以为、等于、值得、总计”。
可以加“了”的形容词如“胖、瘦、高、懒”等也能进入该格式。
例16:他到底胖了。
第二,当VP的时体特征是“经历”或“惯常”时,“到底”表示确认。在肯定句中的“到底”可替换成“毕竟”。
例17:家骥名为徒弟,到底姓萧;我来问问他看。(毕竟姓萧)
例18:……况且他对宫中到底熟悉些。(毕竟熟悉些)
“到底”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我们认为这一用法与陈述句中表“确认”的用法有相当的一致性,但对VP的时体限制更少,可以是“实现”,也可以是“经历”或“惯常”,还可以是对将来时间的事件进行提问,最主要的是说话者急于得知答案,希望得到对方的确认,可替换成“究竟”。
例19:那么,10天的漠河之行,到底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呢?(究竟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呢)
例20:我曾经问过邯郸的一位学者,你们邯郸到底出过多少成语典故?(究竟出过多少成语典go?)
例21:股票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例22: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究竟去不去呀?)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到底VP”中“到底”是表主观时间还是表“确认”,主要取决于与之组合的“VP”在时体特征上的差别,见表3。
三、“到底”的语义演变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到底”上述语义之间的联系,我们通过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部分对“到底”进行了历时考察。“到底”的出现不晚于唐代,我们在唐诗和唐代的小说中均可以看到“到底”的用例。其中“到”为动词,“底”为方位名词,“到底”是动宾短语。
例23:秤槌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寒山诗校注》)
例24:心本无双无只,深难到底渊洪。(《王梵志诗》)
例25:发初先向口,欲竞渐伸头;从君中道歇,到底即须休。(《游仙窟》)
到了北宋的《朱子语类》,“到底”大量出现,句法分布多样。用在“VP到底”的最多。其中“VP到底”中的“V”绝大部份与空间无关,多为“研穷”类,如“推勘、穷、研摩、争、说、彻”等,“VP到底”表示“V到尽头”。
例26:若论到底,睽蹇皆是忧祸患底事,何故却不说?(《朱子语类》)
例27:研,是研摩到底之意。(《朱子语类》)
例28:穷得这个道理到底了,又却穷那个道理。(《朱子语类》)
例29:伊川那一段,却只说到七分,不说到底。(《朱子语类》)
例30:他做得彻到底,便与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都不相亲。(《朱子语类》)
以上的“底”的语义与空间相关,但所指已经非常抽象。
《朱子语类》中“到底VP”的“到底”,可表时间义的“最终”或表“确认”。
例31:他不尽,初谓只是一岭,及少时又见一峰出来,便是未曾尽见全山,到底无定据也。(《朱子语类》)
例32:荀卿之言,只是横说如此,到底灭这道理不得。(《朱子语类》)
例33:此个道理,大则包括乾坤,提挈造化;造化;细则入毫厘丝忽里去,无远不周,无微不到,但须是见得个周到底是何物。(《朱子语类》)
例31的“到底”与时间的关系紧密,例32的“到底”可理解为“毕竟”,例33可理解为“究竟”。
明代的《初刻拍案惊奇》中,“到底VP”的数量逐渐增多,绝大部分表示确认义。
例34:看来也还是转个知州罢,到底还是正印官,凡事由得自己。(《醒世姻缘传》)
例35: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红楼梦》)
也有表示时间的“到底”。
例36: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醒世姻缘传》
例37:不想舅太太只管这等横拦竖挡的说着,他一积伶,到底把底下那个字儿商量出来了。(《儿女英雄传》)
例38:呼一声“请”,前面十三棒锣开导,彩灯双照,箫鼓齐鸣,姑娘到底被人家抬了去了!(《儿女英雄传》)
例36、例37的“到底”意为“到最后”,例(38)中的“到底”意为“结果不出所料”。
而“VP到底”的用例只占少数,但“到底”的语义进一步泛化(bleaching),与之组合的主要动词得到进一步扩展,表示“持续到有结果”用例中的动词,不再限于“研穷”类。
例39:只要你一口坚认到底,却差池不得的。
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表示程度的“到底”。
例40:既是惹了这等下贱,爽俐硬邦到底,别要跌了下巴,这也不枉了做个悍泼婆娘。(《醒世姻缘传》)
例41:因此,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工课来方罢。(《红楼梦》)
综上所述,在“到底”的语义演变过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和组合成分的语义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VP到底”(A式)和“到底VP”(B式)之间并不存在“到底”移位——从动词后移到动词前——的问题,而是两式初为连动式,谓词性的“到底”在VP前或后都不作为连谓式的语义重心,由于句法位置的不同产生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
轨迹1:“VP到+底”(V到底部,空间义)→“V+到底”(持续到有结果,过程义)/“V+到底”(V到极端的程度,量度义)
轨迹2:“(到底)+VP”(到底部,空间义)→“(到底)+VP”(到最后,时间义)→到底+VP(确认,表情态)
四、“说到底”
“说”和“到底”结合紧密,句法上,“说”后不能添加“了、着、过”。
第一,充当句内成分,主要作谓语,表示“说完、说尽”。
例42:不是自己喜欢说,也不是赵四一定要他说,只是他觉得不说到底欠着一些什么似的。
例43:张南奎像报帐似的一口气说到底……
第二,作为独立成份,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或主语前面。
例44: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疲软,说到底是产品结构性疲软……
例45:这样的机关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
告诉你所失的说到底并不是你应该得到的,并且把你早晨应不应该刷牙你今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也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
例46:说到底,风波总会过去,教育不会灭亡,但就具体的个人来说,置身其间是需要有超人的意志才能支撑住的。
倒47:说到底,他是他,你是你,跟个外人也差不多……
作为独立成份“说到底”,“说”并不是实在的“言说”义,不能补出“说”的施事。格式中“到底”与“说”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语义增值,进一步具有了篇章功能,包括本质分析功能和总结功能。
其一,表本质分析功能。
例48:我看说到底,她在感情上还有不少自私的成分,为自己想得太多啦!
例59:市场竞争,说到底靠的是高质量的服务。
例50:因为从文体表现的角度看,散文之所以为散文,说到底在于作家主体澄澈透明,毫无隐饰的内宇宙呈显。
其二,表对前文进行总结。
例51:上述许多失策说到底是公司决策者的问题。
例52:今天,北京、上海都有消息传来,透露明年两市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北京是五条思路,上海有四个突破,说到底,要在“加快”二字上做大文章。
例53:您说了半天,说到底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认为——四十岁以下的工人保留百分之五十,四十岁以上的工人保留百分之二十……
五、结语
通过考察,我们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VP到底”表示何种语义,主要与主要动词V的语义特征有关;“到底VP”表达何种语义主要与VP的时体特征有关,表示主观时间的“到底”表示说话者觉得“VP”实现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表确认的“到底”,在陈述句中,要求VP的时体特征为经历或惯常,是对既有事实的确认;表疑问的“到底”在疑问句中则对VP没有时体上的限制,主要表示说话者急于得到对方关于某情况的确认。
第二,“到底”从表示空间到表示过程和程度,在语义上越来越抽象,距离空间范畴越来越远;表示主观时间和确认时,主观性更强;当“说”和“到底”组合,并逐渐凝固成“说到底”时,其具有了本质分析和总结的篇章功能。
第三,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Heine & Kuteva(2002)谈到空间隐喻时也多次举到汉语的例子。汉语空间问题研究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主要关注范畴化问题,重范畴的构建。但空间范畴成员不止表空间,还可表示非空间的语义功能。范畴成员在表示范畴意义的同时,还呈现出离散性,因此,在强调范畴化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范畴成员的离散性,即与范畴化相反的去范畴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