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伤感

2009-07-24 08:51郭秀媛
长城 2009年3期
关键词:伤感经历人生

郭秀媛

小时不懂伤感。曾跟大人去奔丧。看到原本一切正常的大人们,到了灵柩前突然嚎啕,悲痛至极;痛哭之后,他们擦干眼泪,又像正常人一样去做事,这让我大惑不解。

稍稍长大,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一些困难和打击,也曾痛苦不堪,委屈难耐甚至伤心欲绝。

真正长大,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养育幼子、赡养老人……在人世的循环里体验经历着自己的循环,在现实中经受对自己的锤炼,磨砺过,摔打过,经历过高压、困顿、失意、拮据、甚至被误解、打击、排挤、歧视;经历了成功的欢笑、爱情的甜蜜、亲人的抚慰、朋友的力挺……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宗白华先生所云“人到中年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美学散步》)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节制能力,明白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明白了在什么时候要收拾起自己的悲伤,承担起自己的担当。泪,不光是可见的,还有在心中流的。明白了“伤逝”,“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是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的认识、思维有所醒悟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刘小枫《诗化哲学》)懂得了人生,认识了自然,了解了自己的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知道了感同身受,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知道了悲天悯人,知道了历史悠悠,知道了天高地阔,知道了自然的伟大……于是———知道了伤感!

人是情感动物,自然有悲喜,有爱恶,有忧惧。可是我们历来讲节制。对爱,我们要“发乎情,止乎礼”;绝望、大悲大痛、大爱大喜……我们也都不能放任!我们要节制。更何况我们惧死,又终有一死;深爱,有时又不能爱;恐惧,又不能不面对;绝望,却依然要生存……于是,一切在节制中逐渐淡化,最终被综合成了伤感:伤感于我们生之短暂,伤感于我们力不能及,伤感于我们欲爱不能,伤感于我们总不能被理解,伤感于我们……大伤感、小伤感,伤感几乎无处不在!

文学关乎情感,又怎能没有伤感呢?从儿女情长到理想不达、真理难寻,从江山易主到人生短暂、宇宙宏阔,古今中外写伤感之作多矣。伤感简直是文学的重要构成因素。就如高尔泰云“现实的社会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敌人,它造成痛苦和失望,但对于艺术激情的产生来说,这恰恰是必要的准备”。(《美是自由的象征》)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家喻户晓的。这些作品中无不体现出浓厚的伤感情调。一部《西游记》,在热闹非凡的九九八十一难历险中,给我印象最深、记得最清楚的细节,倒不是唐僧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而是唐僧来到圣地即将取得真经时,路过无奈河坐无底船,他的肉身随水漂走了。作品中意是他脱胎换骨,成仙成佛;而当时的自己,却悲哀了好久———在我的感受中,真正的唐僧还是死了。而后多年常不能忘此细节。虽然成熟后明白,那是一种升华、超越;但是也明白,唐僧所追求的目标,是俗人不能达的。更多想的是,那至真至善至美之境,是否也是常人根本不能抵达之境?

后来看《三国演义》,开篇一段词就让我伤感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今安在?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生生死死的江山霸业怎评说?唯有滚滚长江,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是多么渺小短暂,怎禁得起历史的大浪淘沙?了不得的江山霸业,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呜呼,斯人已逝,徒增叹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悲凉结局,也让人心情很久难以轻松畅爽。自由与理想的代价竟是如此之大!

看《红楼梦》,更是大大的伤感了。黛玉的苦恋是注定无结果的了———她本就是报答啊!曹雪芹把现实中情感的悲剧悟透,以黛玉的悲剧来表达。现实人生中有多少没有结果的爱恋,纵然为之生死,却真如前生注定般,前差后错,总不能如愿。有多少人真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只给人无限怅惘忧伤。即便有短暂相会,终抵不过永久分离;即便终成了眷属,这“终”字里又含了几多磨折。《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与《三国演义》开篇词竟是相同主题。记得少时父亲曾对我说过,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当时并不甚以为意。至今想来,怕是成熟后承受不起那一份深深的生命忧伤与无奈吧。

中国文学如此,外国文学作品亦然。从欧洲文学史上的几大名著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同样的伤感。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宁愿牺牲个人幸福也要担当起保家卫国之任的赫克托尔死了!宁愿英勇快乐的短暂的生也不要平平淡淡长寿的阿基琉斯死了!凯旋的阿伽门农到家就被妻子杀了!只有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得以与分别二十余年的家人团聚,可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啊!

但丁《神曲》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们进来的,摈弃所有的希望吧!!没有希望,就是绝望!!而绝望之境,是怎样的不堪!作品结尾,历经长途跋涉的但丁终于来到上帝面前时,却并未看到上帝的真形真身。这是否也与唐僧一样呢?这两部作品一是佛教信仰故事,一是基督教信仰的故事,觉得他们最相似处竟是:达到真理,我们人类必须要经历漫长的跋涉与诸多磨难,而结果还是虚幻莫测的!我们可以不畏艰险,我们可以在漫漫修远的真理之路上上下求索,可是我们短暂生命和脆弱肉身怎经得起这虚幻莫测!

看《哈姆雷特》,被主人公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迷惑,思后伤感不已。初不甚懂此命题,觉得这个问题是主人公的两难之境造成;后思量来,却是人生意义不明造成的。人生意义价值何在?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不知困惑了多少有思想的人!而剧中哈姆雷特苦恼的思索:小姐脸上的脂粉涂得有一寸厚,死了也是腐烂发臭至化为泥土。亚历山大怎么样?凯撒大帝呢,他们死后也要化为泥土。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活呢?可是如果不活,死后又怎样呢?到今天我们也不知道人死之后究竟怎样。真能一了百了吗?而那无法预知的世界让我们怎能不畏惧!我们怕死吗?不!!我们怕的是死后无法预知的境况!———生,不知意义何在;死,又不知境况如何,这两难之境的无奈,怎不让人伤感!

《浮士德》的结尾,更引人深思、伤感。浮士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终于满足地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后倒地而亡。浮士德满足了吗?我的印象是根本没有!何止没有,简直是莫大悲哀!他苦苦追寻了两生(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又从青春经历了一次人生过程)终无所得,就如同我们人类世代追寻找不到答案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虚无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来?来做什么?我们回到哪里去?为什么去?……难道真如俄国的安德列耶夫曾在他的剧作《人的一生》中言:“他(人)一降生便具有人的形体和名字,在各方面都跟已经生活在世间的其他人一样。……他情不自禁地为时间所诱惑,要确定不移地走过人生的全部阶梯,从底层到顶端,又从顶端到底层。限于视力,他永远不会看见他那犹豫不决的脚所要踏上的下一级阶梯;限于知识,他永远不会知道,未来的一天,未来的一小时甚至一分钟会带给他什么。他在盲目无知的状态中为种种预感所苦,被希望和恐惧搅得激动不安,将要顺从地走完那铁定的循环。”

在我受教育时,人们是不太认可伤感这个词汇的。说到文学作品的伤感,通常以作家的局限性、消极悲观等否定之。其实伤感是人生中的真实情绪。可以说,伤感是真,是我们以渺小之躯,面对宏大之宇宙;以短暂生命,追寻永恒;以顽强之灵,探寻真理之面目。一个有思想的人,怎么会不想到人生,不想到人生的意义、价值、方式。伤感是善,没有善良之心,怎么能够感受到美好毁灭、失去生命之伤?只有善良的、热爱生命并有思想的人,才会伤感。伤感是美,伤感不是单纯的悲伤,更主要的是感悟;伤感不是简单的失望,而是思考后的洞彻。伤感之美,又是艺术之美,而审美的人生能给人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既能不断地追求,又能实现超越,既能洞察人生的本质,又能从容地面对现世的人生。

伤感是成熟的表现,是文明的体现,是自知自明的展现。从人类个体来说,在我们没有成熟时,多激情与盲动,那时我们只有悲喜,不懂伤感;只有经历了、成熟了、节制了,我们才有伤感。从人类整体来说,在我们茹毛饮血时,我们多凶残彪悍,不懂伤感。造物者真是太神奇了,试想如果我们不是有太多的局限,在我们不知敬畏、不知自律、文明不足野蛮有余之时,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权利和能力,我们将怎样对待世界?也许我们会毁灭世界、毁灭自身千万次。

今天人类,局限性得到了极大的补助,我们的能力已是远祖望尘莫及。与之同时,我们学会了用道德、法律等来自律,我们的能力轻易不会被滥用。我们有了物伤其类的悲悯,学会了互相关爱,懂得了彼此尊重,更学会了珍视生命。我们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努力面对、改造、完善、超越!因此,多一份伤感,就多一份敬畏,多一份自省,多一份自律。伤感即是由伤而感,由感而悟。

责任编辑 洛 齐

猜你喜欢
伤感经历人生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人生中的某一天
告别季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咏与叹
独自一个人赏月
经历与感悟
独一无二的你
为什么我们喜欢伤感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