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以及地理学科自身学科特点等原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存在诸多的缺陷或不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竞争力。通过日常地理教学各个环节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本文认为训练和提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地理的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 中学生 地理书面表达能力 问题 成因 对策
地理书面表达是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是考查和反映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从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下面通过一则课堂实践案例分析说明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4《城乡规划》(湘教版)相配套的作业本中有这么一则读图类填空形式的非选择题:下图所示城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请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在①、②、③、④四地中:
附图:
某学生书面表达:自来水厂应建在 ① ,理由是在河流上端,净化城市用水。化工厂应建在 ③ ,理由是排放废水不影响城市用水。疗养院应建在 ④ ,理由是效区环境好,噪声小,地域空旷。商业中心应建在 ② ,理由是城市中心,便于交易。
参考书面表达:答:自来水厂应建在 ① ,理由是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比较洁净。化工厂应建在 ③ ,理由是化工厂会导致水体污染,应建在河流下游,同时应建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疗养院应建在 ④ ,理由是位于山区,空气比较清新。商业中心应建在 ② ,理由是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
通过这则书面表达案例的对照分析以及平时的作业活动的分析总结等不难发现,学生在地理的各项书面表达中存在以下不足:
1.书面表达不够全面。如在这则案例中,关于化工厂之所以布局在③的原因分析不够到位和全面。从化工厂的生产过程来看,其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和废气,因此分析其工业布局必须从水体和大气两个角度考虑,注意其布局尽量对城市用水和大气不造成影响或尽量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很明显该生的书面表达只考虑了水体方面的因素,对影响化工厂布局的因素分析不全面。
2.书面表达条理不清和逻辑性不强。如前因后果,形成早晚,影响程度大与小与空间方位的排序等,不按顺序来答题,出现思维混乱。在回答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沟通的五大水系名称,有学生表达的结果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按照自北向南进行了回答,不按顺序回答;在回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分析时,有学生这么表达: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从踩分点的角度而言,这位学生回答得并不差,但如果他能把自然原因放在一起表达,清晰地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条并列的线索进行分块表达,那么他的表达的条理、层次和逻辑性会更好。
3.书面表达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地理学科有其特殊性,有些词是不能随便更换的,在这则案例中,关于河流的“上游”这个专用词组,学生用“上端”来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平常的作业和检测中,还有学生把河流的“下游”表达成河流的“下流”等,说明学生对于地理的专业术语还掌握得不够到位。
4.书面表达不能使用规范格式,经常出现错别字。如在这则案例中,参考书面表达按高考的要求进行表达,在开始具体表达时先书写“答:”,这是一个格式和规范的问题;郊区的“郊”写为“效”则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错别字的教学虽然在地理课上的强调程度不如语文课,但从准确书面表达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在日常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是重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引导,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也没有采取持续性和强化式的日常训练,致使问题不断重复出现,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书面表达习惯。
2.中学生自身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素质亟待提高。中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训练,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文中所提到的书面表达普遍性的问题,这与现在学生缺乏思维训练、缺乏阅读、大量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很大关系。
3.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理解造成组合运用不灵活、呈现能力不强。比如在回答我国的地形特点时,很多学生仅表达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并未将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加以表达,细分析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这两个概念没有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有时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还会存在这样的状况:基本知识掌握了,但稍加变化,就不能很好地加以表达,灵活运用、组合和呈现能力不够。
三、提高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的对策
1.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书面表达的主观重视。学生真正发现了问题、重视了问题,并有克服书面表达中存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就可以避免因粗心等原因而造成的主观错误。
2.重视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过程分析和方法指导。(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要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审题读图和分析材料的习惯。如前一则案例:所示城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请学生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自来水厂和化工厂等的布局问题。而在城乡规划的书本中也有一道图文基本类似的活动题,其题干是:该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请学生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自来水厂和化工厂等的布局问题。照理回答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的回答却不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读题不仔细:由于学生凭经验做题,一看似乎做过,连题目都没怎么看就开始答题。其实只要读一读题目,就会发现这两组题中的夏季风的风向是不一样的,一个夏季吹西南风,而一个是夏季吹东南风,因此让学生养成读题等良好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再如审题,审题是做题的前提,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做题的前提,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出题者的意图(考我什么知识点)是答题正确的关键。有的人写了一大篇,由于未能了解出题者的意图,结果得了零分,有的人很快了解了出题者的意图,写了几句话就得了满分。
(2)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点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在学到中国地理时,在回答“我国降水的特点”时,有同学是这么表达的: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学生回答中不难发现学生只回答了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未表达出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亦即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着知识点不够完整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究其原因是对于降水特点应包括空间和时间特点这点并未掌握到位。还有在回答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时,没有很好地宏观把握好原因分析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角度进行,造成只回答其中一个方面而导致书面表达不准确。在书面表达中经常有学生把表示地理空间方位的“北、南、西、东”表达为“上、下、左、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知识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3)重视思维过程中逻辑连贯性的培养,提高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如在考查中国地理河流和湖泊相关知识时,有这么一则活动题:读图回答问题:试分析图中各河流的径流变化特点及原因。
附图:
某学生是这么表达的:靠近绿洲河流的径流量大。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这题无从下手而表达得文不对题。原因是除了学生审题不到位之外,还与他们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不连贯和严密有关。因此,在明确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了这样的线索剖析方法:什么是河流的径流和径流变化(即河流水量及多少的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降水、高山的冰雪融水等)→此图中的河流分布在什么地方?(塔里木盆地及四周)→这些河流水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冰雪融水)为什么?(地处西北内陆;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冰雪融水的多少受什么因素影响?(季节→气温)。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学生就非常顺畅地作出了合理而准确的书面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其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也就是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4)书面表达要注意“回归教材”。有些需要学生回答的地理问题设问巧妙,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如地理课上关于“朝鲜缺粮严重,分析其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的问题,学生乍一看是政治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做的是地理科目的题,要回归地理教材,联系地理主干知识;从自然因素(朝鲜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及人文因素(国家的经济状况、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表达阐述。
3.教师应重视学生书面表达作业的有效批改。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会在学生的书面作业的表达中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通过细致地批改用文字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明确并加以改正;对于问题特别大的学生,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在批改完后,应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在这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概括,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分析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明白错在何处,还能明白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懂得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和书面表达。如在批改“我国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书面作业时发现很多同学是这么回答的:因为我国的人口众多。而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与我国的地形特点有关,因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细细分析为何学生会大面积地出现这样的问题,发现是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把耕地比重等同于人均耕地。事后,我在地理课堂上对于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印证了自己的估计和分析,同时设计了系列问题:对于该种地理事项(我国耕地比重小)产生的主要原因我是如何表达的?合理的解释是怎样的?产生两种表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表达中应该如何避免?又如学生在回答“一般来说,表示城市规模的指标是什么?”的书面作业中,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表达的: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而合理的解释则是看人口的数量,因为地理学中城市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人口数量。由于是个别同学,所以我就把那位同学单独找来进行了探讨分析,事后共同分析得出之所以表达错误的理由:一是审题不仔细,按感觉和经验作题,态度不够认真;二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区分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内在涵义的差别和联系。通过多种有效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从深层次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较好的作用。
结语
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于教师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所以我们必须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我们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信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启.人性与美[M].世界知识,2003,(2):23-36.
[2]闫旭蕾.沉默课堂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12):85.
[3]张国民,武英耀,赵付明.应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68-27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