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华
摘 要: 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不能厚此薄彼。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同时还应改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的立足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逐步使学生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面对全体、优化教学、强化师德、锻铸师魂。
关键词: 教育 尊重 平等 和谐
一节语文课又结束了,想想班上那几个“老大难”,我的心里还是有点气。一大帮孩子又照例涌到了教桌旁,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心里不禁有点反感:要是上课的时候也能这么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就好了。
“老师,下节课还是你的吗?”一学生挤到前面来问。
“是的。”我面无表情地回答。
“老师,我最喜欢上语文课了!”从旁边又冒出了一句柔柔的声音。我一阵惊喜,转头一看,竟是班上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生。我心里一惊:多少次因为她回答不出问题,我不耐烦地让她坐下并批评了她,可她还……我忽然觉得对她有点愧疚。
“老师听了真高兴,只要有兴趣,你一定能学好语文的!”我微笑着对她说。她使劲地点点头,并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多美的笑容,我怎么从来没注意过呢?我怎么就光顾着批评她了呢?又一阵愧疚在我的心中升腾。
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而不是偏爱优生,歧视后进生。如果在批评学生时不是耐心开导,而是对之疏远,甚至进行人格侮辱或者威胁恐吓,使学生终日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导致其形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对后进生,教师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而不应厚此薄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应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自己好,所为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课后学生涌在我身边,我因一时的个人好恶蒙蔽了发现真善美的双眼,蒙蔽了自省的心灵。上课时他们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难道就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吗?除了我没有真正爱全体学生外,难道在教法上就没有值得商榷、探讨的一面吗?
事实上,改革教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同时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和记忆力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教学的立足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质。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戒形式主义,在教学结构上、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精练”。精讲学生必须掌握的或不易理解的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理解,接受新的知识。精练要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每次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循序渐进,逐步登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教师要主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潜心教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只要教育、教学得法,就没有一个学生不会进步。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用足够的耐心、真心、信心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使其体会自己在“上进”和“学习成功”时的欢乐。
总之,教师师德应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教育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面对全体、优化教学、强化师德、锻铸师魂”,让自己成为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3][中国]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