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同冰山一角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每个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在现今这样一个市场高度开放、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因其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迅疾的信息传播速度、广泛的受众范围等特点,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的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以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给劳动就业市场、整个社会增加着负荷。据2008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有近500万高校毕业生,20%至今仍未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预计2009年将有逾600万大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管制的加强,特别是金融危机引发的相关行业裁员浪潮等因素,使总体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新闻媒体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各种信息,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传播服务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但新闻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它还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生活和公众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它将周围世界形形色色的信息经过筛选、包装、选择和组合,提供意见与评论予大众——新闻媒体不仅是各种信息的集结点,更是思想的火花向外发散的辐射点。它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舆论引导、端正求职态度等职责。
架构就业市场信息网,拓宽就业渠道
我国当前实施的是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由原来国家统包统配的单一性转变为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双向选择”的多样性。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动调控以及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影响,就业信息是否充沛直接决定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实现的程度、规模和方向。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成因之一即可归结为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劳动力市场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信息或概率分布)、信息不完全(不完全信息是指就业市场的参与者只拥有对就业市场动态、情形的部分信息)、信息不均衡(非均衡信息是指就业市场的各参与者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信息不完全为例,大学毕业生如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没有全面掌握,就会疲于在各地盲目地奔走求职,不仅大大增加了求职成本,更耗费大量时间,失去其他宝贵的求职机会,从而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人才觅不到恰当岗位,陷入就业难局面。
新闻媒体在汇总、公开、传播就业信息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层面来看,新闻媒体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区域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需求专业等信息,如主流及非主流的报纸、杂志、网络的广告及招聘信息,还有专业提供职业供求信息的网站(如人才网、高校就业指导网、政府事业单位的人事网等);从招聘企业、用人单位等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层面来看,新闻媒体披露的大学毕业生信息,为他们拟定招聘意向提供依据;从就业市场的第三方政府来看,新闻媒体将就业市场动态、大学生就业现状提供给政府,从而有利于合理就业政策、措施的制定。如上所述,新闻媒体为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对接平台,尽可能充分地满足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职的需要。毕业生将新闻媒体提供的大量需求信息进行筛选比较,并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科学决策,明确求职目标,进而对相关求职对象的情况,如企业的经营理念、运营方式、产品结构、市场行情、发展趋势等信息加以全面把握,充分做好应聘准备,为成功求职增添砝码。
因此新闻媒体对于各方面就业信息的公开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即等同于就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为传播媒介的新闻媒体架构起一个庞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直接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信息透明化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报道。作为国家建设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因此,新闻媒体在及时、充分地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同时,更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一方面,新闻媒体为人才市场“双选”起着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又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上情下达的职能。通过新闻媒体,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得以准确解读,如国务院有关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上对就业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进展、解决办法。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以及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举措等,均通过新闻媒体将党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播给民众。
在任何时候,新闻媒体都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讲求经济效益。当面对就业难这种涉及公共利益的敏感问题时,新闻媒体必须唤醒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将坚持党的正确导向和反映民生民意相统一,掌握话语权,主导舆论,营造出一个信息相对透明的社会。由此,才能以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来消解大学毕业生们面对就业难的无助和彷徨,以无形的力量安抚求职者的情绪。如曾经热点报道的“北大学子卖肉”到“复旦学子卖蛋”,陆步轩卖肉卖出生意火爆的连锁店,顾澄勇卖鸡蛋创出“阿强鸡蛋”的品牌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新闻媒体引导着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成功就业的社会舆论,通过典型推及普遍,为促进大学毕业生找准定位、理性择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提倡就业新风尚,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构成我国亟待解决的三大就业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这样一个高额教育投资培养出来的高职称、高学历的优质劳动力群体,也会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呢?除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教育改革力度不够等外部环境因素,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就业思路等主观因素也十分关键。某些大学生由于受到“毕业即失业”的影响而产生就业恐慌症,极度缺乏自信而盲目地选择“零工资就业”;另一部分人则抱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觉得考上大学就是跃过龙门,毕业后一定要进入政府机关或者找个“铁饭碗”、“高收入”的岗位;还有些大学毕业生竞相追逐着向京津唐、东南部沿海城市发展,坚持“非大城市不去”。大众化的教育并没有树立起相应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非常明显,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就业相对饱和、劳动力过剩,而越往西部、农村以及民营、私营企业和生产第一线,则越难以吸纳到优秀人才;另外,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企业以及内地的房地产、建筑行业带来极大冲击,以往倾向于东南飞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压力,择业时更加徘徊、迷茫。
因此,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意识层面上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以转变。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校园媒体(如在校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报刊、广播站、电视台、墙报)等,一是响应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宣传国内外创业的成功经验,倡导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培养,鼓励个人努力自主创业,在实现就业的同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金饭碗”;二是第一时间报道、解读政府出台的有关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优惠、鼓励措施,提倡“行行出状元,处处立功业”,激励大学毕业生勇敢参与竞争、大胆面对挫折,到西部、农村、生产第一线、民营和私营企业锻炼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三是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或者不受影响的企业就业,比如国内内销、内需企业等。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就业是大学毕业生走出象牙塔立足于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基点。面对就业这个社会给予大学生们的第一波浪潮,新闻媒体搭建起重要的外部环境平台:在宏观层面,构造“政府一企业一高校”一体的就业信息网络;在微观层面,舆论引导大学毕业生稳定情绪,摆正位置。多样化的、新兴的新闻媒体生动、具体、形象地感染、熏陶着大学生们,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正视环境,改变思路,准确定位,使他们成为就业浪潮中一名理性的“旁观者”、“评判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