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芳
摘要:以培养信息生产和传播人才为职责的传媒教育,必须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传播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抓手,努力实现传媒教育与社会的无缝连接,帮助学生插上会飞的翅膀。
关键词:传媒教育实践性理念能力
2008年我国传媒教育受到多重考验: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和发生在新闻界的多起反常事件,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生效,“1·25”南方雪灾、“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国际金融风暴带来的巨大冲击,对新闻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判断力、选择力和反应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在“争领封口费”、“记者受贿门”等丑闻中,一些记者专业精神、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暴露无遗,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的传媒教育做出必要反思,不得不重新评价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路径。近年来,徐州师大在探索传媒教育与现实生活无缝连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毕业生进入媒体后能较快适应工作需要并迅速成为业务骨干。如在淮安电视台工作的2004级毕业生仇松强采制的评论“变味的中心村”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被评为淮安市2008年度宣传思想战线优秀工作者,受到市委的表扬;在南京电视台工作的2005级毕业生巫晓雯成为该台最优秀的出镜记者,由她出镜的节目先后多次走上央视新闻联播,受到各方好评;在宿迁晚报工作的2008级毕业生陈利今年2月23日在采访中千方百计为难产孕妇找到稀有血液,成功抢救了母子俩的生命,受到报社通报嘉奖。
传媒人必须拥有职业理念和专业能力两只翅膀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冲击着一切领域,传媒教育也不能幸免。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迅速扩散和蔓延,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骤然趋紧,源于西方传统的经院式新闻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显露无遗。
毋庸讳言,我国传媒教育并未脱离这种经院式教育的窠臼。按照经院式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传媒人才,往往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食古不化,崇尚空谈,眼高手低,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早在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就对现行的传媒教育模式提出质疑,指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事实上,传媒专业的博士不会写新闻稿件不是个别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传媒教育的缺憾。二是受“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中立超脱”等观念的影响,追求所谓绝对的“客观公正”、“独立”、“自由”,严重脱离中国的社会实际。一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开口“普利策”,闭口“施拉姆”,基本上是重复和克隆西方的“普世”理论,缺少对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成熟思考。三是急功近利,个人主义色彩严重,有的甚至私欲膨胀,利令智昏,不惜以手中的笔作为寻租的工具,有偿新闻、关系新闻、人情新闻乃至有偿不闻的事件时有发生,与中央的要求格格不入,更谈不上“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了。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理念,在形势突变的状况下迅即调整传媒教育理念和新闻人才培养方式,成为摆在我国传媒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认真解决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新闻单位要求的问题,成为我国传媒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要下大力气培育职业精神,训练职业思维,形成职业理念,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现代传媒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给他们插上专业理念和职业能力的翅膀。
良好的传媒教育可以有效开发传媒功能
传媒教育功能与新闻传播功能密切相关。传媒事业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就在于它能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提供关于世界变动的信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新闻工作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的历史责任,它要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动情况,要研究社会变动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道德价值,要探索社会进步的各种可能和最佳途径。新闻记者首先需要的是对现实的真切了解、思想和睿智。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闭门造车式地进行传媒教育,是不可想象的。
新闻功能之多,无法一言以蔽之,比如,它有告知的功能,能为公众提供世界变动的信息;有议事的功能,能组织公众参与讨论,并向他们提供各种成熟的意见;有沟通功能,能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讨论来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有启发民智的功能,能培养公民思考的习惯和自治的能力;有集中民智的功能,能集思广益,提升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效率;有预警功能,能在社会发生动荡之前发出预报,避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手忙脚乱;有宣泄功能,社会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破坏性能量可以通过新闻得到合理宣泄,保证社会平稳运行;有抑制腐败的功能,能通过及时的、全程的、阳光的跟踪监督,使社会腐败得到有效遏制;还有心理抚摸功能、地位授予功能、陪伴消闲功能等。
传媒教育就是开发这些功能的重要途径。它对新闻功能的有力开发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和对新闻人才的有效培养实现的。传媒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关系到社会信息的健康流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做有思想、会思考的记者。记者的职业责任从本质上讲,是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记者实际上是社会的教师,是社会进步的领路人。他们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明辨是非的政治素质、闻风而动的行为素质、吃苦耐劳的身体素质、博学多识的文化素质、左右逢源的社交素质、惜贫怜弱的人文素质、立马可待的写作素质。一些人忽视记者工作的本质特征,提出要培养所谓技术型记者,这实际上是本来倒置了。作为以理性思辨为特征的传媒教育,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思考人类的未来,指导现实的媒介运作,传媒教育必须以现实社会为背景,充分吸纳现实生活的各种崭新信息,并努力以超前意识和宏观思维对社会运行趋势作出必要的预测和解释,使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等观念深入人心,引领社会进步。
引领社会不断更新观念,是传媒教育最为核心的价值优势,是传媒教育区别于其他门类教育的根本标志,是传媒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身体力行。我们今天正在进入公民社会的新阶段,培育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建设,是传媒教育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传媒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在社会转型期,腐败瘟疫般吞噬着社会健康的躯体,从经济腐败到用人腐败,从作风腐败到立法腐败,花样翻新,目不暇接,究其原因,无不与政情不公开不透明有着直接关系,无不是公民权利缺失、不法分子利用制度真空背着人民群众干出的罪恶勾当。因此,要阻断腐败的继续肆虐,打通人民参与政治的通道极端重要,而人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必须经过大众传媒的培养,这项工作应该从传媒教育这一环节就开始抓起。
遵循传媒教育规律是传媒人才成长的关键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这是他继2002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2003年12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2006年1月在解放军报讲话以来,又一次集中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的理论阐发。他的这一讲话,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再现了马克思166年前表达的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843年马克思就曾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人们通常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马克思后来关于党的报刊工作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尊重报刊规律的基础上的。而胡锦涛的讲话则“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一句话,他揭示了新时期新闻传播的历史规律。
毫无疑问,传媒教育与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是完全一致的,没有质的差别。二者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包括社会需要规律、存在第一规律、真实性规律、时空规律等,都要探讨新闻传受过程中,传受双方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要说二者有所不同,那就是传媒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要积极主动地为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动能提供学术、智力和人才支持,同时也要不断从新闻传播业界吸取营养。
只有遵循传媒教育和新闻传播规律,传媒教育和新闻实践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信息和精神交往活动,新闻信息的分享是结成新闻传播关系及推动新闻传播过程不断循环往复的基本动力,它不仅是讨论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归纳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的立足点。如何使这种关系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传媒教育必须提供理论答案。
花气力探寻传媒教育的现实路径
要遵循传媒教育的客观规律,完成传媒教育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实现传媒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无缝连接。在阶级斗争年代,新闻工作是政治的附属物,传媒教育被政治化,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难以形成职业精神。在新时代,新闻人要有随时学习的习惯,有终身学习的准备,善于吸纳各种最新知识成果。一些学校在新闻专业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对于改变本专业学生的浮躁性情,提升他们的学术修养和思辨能力,大有好处。
传媒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也是一种职业能力的教育。从思维方式来讲,它必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轻信传言,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寻求真相和答案,探索原因和出路;从职业能力来看,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职业敏感的支配下,利用各种职业技能,迅速获得事实信息,快速向社会传播事实真相。这些品质的形成,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才能够形成。
与社会保持无缝连接,参与媒体运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平台,让他们在动手中养成专业技能。第一个层面是自有媒体,各新闻院系都办有自己的报纸、杂志,有的院系还承办了学校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通道,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宝贵财富,应该精心谋划,具体指导,充分利用。第二个层面是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各学院院报、各社团报刊以及校电台电视台。广泛介入和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个层面是积极利用社会媒体。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在社会媒体的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形成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能力,应该通过组建董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种联谊会来凝聚传媒教育的社会资源,服务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变过去突击实习的做法,保持与当地媒体的常年合作,使学生在媒体的活动长流水,不断线。
在打通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通道方面,徐州师范大学通过今日焦点进课堂、每周大事回顾、每月好新闻评选等系列活动,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专家讲座,活动生动活泼,再配合以教师备课学术化、课堂讲授专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学生作业论文化、能力训练程序化等措施,学生非常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