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华
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D·汤普森以文学批评家的敏锐,观察到了这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中国最早对媒介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卜卫,他在1997年发表了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该文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演变的历史,此后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此课题在学界逐渐受到关注。
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因而,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体教育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人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
大众媒介素养在媒介研究领域中,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是个体在现代信息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媒介素养是公民的接近、分析、评价、运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过程。
本文借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联机检索和相关书目、索引等工具书的手工检索,对2008年中国大陆学术界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试图分析我国目前学界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以期能找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2008年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特色
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一共检索到195篇相关文章,按照学科类别分组进行选择,其中146篇文章是新闻与传媒学科方面的,因为本学科在我国的理论基础较薄弱,故略去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着重分析在行动策略方面的文章。共筛选出71篇文章,将所选中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一类是针对传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其中第一类为62篇,第二类为9篇,从这两类的篇数差别之大就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重点,对于传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则远远低于前者。这主要是与我国当前的媒介现状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大陆媒介刚刚全民普及,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受众需要一定的专业指导,于是许多研究相应出现。对于传者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具体分析目标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针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其中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62篇中有35篇(占到56%),甚至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可见研究之细致与全面。居于第二位的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除此之外,有两类人群的研究格外醒目,《浙江省畲族农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城市职业女性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这两个研究都是针对更大的社会群体进行的研究,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是数量还极少。针对传者的文章仅为9篇,其中关于职业传媒人的占到4篇,其余5篇是针对师范学生和高校管理层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从文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看,有从新闻业务角度进行研究的,还有从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着手的、也有从高校教学管理角度研究的,其余多是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调查问卷着手,研究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从大学生美育的角度谈媒介素养,还有从大学生的媒介消费来考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有从网络暴力谈媒介素养,卡通暴力谈儿童媒介素养,甚至还有从博客角度谈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
分析目标文献的作者,从文献来源看,大部分都是教育期刊和传媒期刊,其中有17篇都是硕士论文,占总数的24%。16篇是各高校的学报。从作者来源看,大部分是高校中传媒专业的讲师或教授,目标文献定量分析显示,2008年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大部分都是针对受众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于传者的媒介素养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新闻记者和广告制作者。传者居于传播的源头位置,是很重要的一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的比重远远大于对其他群体的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尚欠缺。比如对于城市务工人员的媒介素养研究基本空白,还有农村地区受众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阶段。
研究角度单一,多是从教育学或传播学角度出发,只有一篇是从美育角度研究的。研究角度还需要继续拓宽,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
研究者多是高校中的老师,故针对大学生群体关注较多,对于其他群体的研究很少。
研究在实践方面欠缺,多数研究停留于提出策略阶段,具体的实施部分较少见。
研究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书籍,从目前来说还不够丰富,2008年几乎没有新书问世。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
综观2008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需要继续努力。
针对传者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加强。传者又叫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手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在我国,传播者居于大众传播的首要位置,对于信息的发出具有“把关”功能和“议程设置”的作用,对社会的“虚拟环境”构成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媒介素养程度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受众接受信息的质量与价值。但是我国的媒介组织对媒介素养的重视还不够,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上,传者的素质良莠不齐,以至于出现“网络暴力”现象。对于一般的网民来说,尊重事实是一种义务,但是对于媒体人来说就是一种责任,不发表虚假信息、不跟风、不炒作应是一种职业规范。
针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媒体做起。受众,即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传播者和受众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有时候还会产生互动,随着反馈技术的发达,这样的互动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受众都是从媒体接受信息,除了单纯性质的信息外,媒体开设一些评论性质的板块,可以积极引导受众的媒介素养,比如常见的新闻评论、影视评论等,现在有的媒体开设有文艺批评,这也是一种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通过对一部小说或歌舞剧等进行专业角度批评,从小说的写作意图、叙述方式等角度。从一部歌舞剧的制作、包装、发行等角度,还有电视上开设读书节目、电影推介节目等,都是一种无形的媒介素养教育形式,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受众的媒介素养。
进一步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针对学校的较多,针对社会的较少,需要警惕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媒体更新换代的速度在急剧加快,学校并不能承担起所有的教育功能,还需要社会上的各种组织能够主动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开展媒介素养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目前在我国已经被引入,借用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就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媒介素养教育的总和,开始于生命之初,终止于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受到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媒介素养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不仅限于校园中,还要在政府部门、企业等社会实体中开展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地域性差异和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差异,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需要继续完善,期盼更多的策略和实践方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