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琴
在今天这个全球传播的“帝国”时代,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何确定自己的地位?怎样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我们的诉求?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这是我国新闻传媒不可回避的历史命题。本文试图从体制的发展变革过程寻找答案,从苏联解体的历史尘埃中发掘警示后人的教训,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我国的新闻媒体改革的历史含义。
“和谐社会”治国理念在我国的确立。中国的近现代治国理念和国家体制主要是借鉴西方和苏联体制。清代末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衰败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兴盛,现代工业技术和西方文化逐渐传人中国。随着清代晚期的洋务运动,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被逐渐接纳,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诞生,西方的共和议会制度逐渐取代了中国的封建皇权帝制。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而北洋军阀政府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迫使孙中山先生领导二次革命,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接受苏联政府的帮助,并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尽管蒋介石后来放弃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但苏联体制对于国民党初创时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苏联体制的影响更是不可避免。毛泽东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无论从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共产国际背景,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对苏联的依靠,我们都不难理解苏联体制对我国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影响的根深蒂固。由此可见,研究苏联的兴衰成败,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中国在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挫折之后,终于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重大决策,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之路。从此中华民族逐渐摆脱了所谓“斯大林模式”的苏联体制,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回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走过的道路,从毛泽东领导的大跃进,到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几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富强之路进行了艰难卓绝的努力探索。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断努力,才使社会主义中国避免了像苏联那样的命运。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首先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次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再就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并在2006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再次重申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一切都清楚地向全世界和整个人类社会传达了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就是努力把中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希望这种“和谐社会”理念能够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充分理解和国际社会的认同。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中国政府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在处理国际关系,还是国内事务和两岸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都是以求同存异的务实态度来处理问题,因此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国的贫困人口正在减少,农民工的困境不断得到改善,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两岸交往更加频繁,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正在走向缓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局面正在形成。在国际上随着中国成功的举办奥运会,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在G20峰会上中国的声音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确实是治国安邦的明智之举、优良之策。
苏联解体的启示与我国新闻传播体制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令人震惊,苏联是怎样从一个战后的政治、军事、经济强国,逐渐走向崩溃的呢?苏联解体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和民族关系、国际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但否定历史,放弃共产主义理想,是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的改革新思维迎合了西方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使苏共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给西方传媒以可乘之机。可以说,新闻舆论是苏联解体的助推器,它加快了苏联解体的速度。
1987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取消了对“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干扰。当时,美国舆论对此大加赞扬,认为这个举动比他决定从东欧撤走50万苏军还重要。时任“美国之音”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泰勒得意扬扬地说道:“东欧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共产主义这个怪物,正在土崩瓦解,‘美国之音和它的同行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泰勒的这一番表白赤裸裸地暴露了以“美国之音”为代表的西方媒体的真实用心和意图。
二战结束进入冷战后,美国政府根据杜勒斯的和平演变计划,及时调整了“美国之音”的政治宣传策略,为“美国之音”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通了多种语言,成为美国政府对苏联和东欧各国,以及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政治宣传的主要舆论工具,被形象地称为冷战时期的反共急先锋。它主要以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暴动、灾难、歉收等负面消息为主,大量地宣扬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以达到瓦解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从几十年后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之音”确实如愿以偿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再次表明尽管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但是以“美国之音”、“欧洲自由之声”和“CNN”等为首的西方媒体对于苏联的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舆论的重要性绝不可小觑。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闻媒体在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对我国新闻传播体制改革的紧迫感。
提高现代传播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无论从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共产国际背景,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对苏联的依靠,我们都不难理解苏联体制对我国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影响的根深蒂固。同样在新闻传播方面也不例外,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曾专门派出庞大的对口新闻代表团去苏联“取经”,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新闻传播模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新闻传播体制就是苏联模式的翻版。这虽然对我国当时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教条主义、专制主义的弊病。其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使新闻报道缺乏独立的个性风格和特点,造成了新闻报道的“弱化”租死气沉沉,并造成了“多个世界、一种声音”的虚假统一。
尽管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不能满足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传播的帝国时代,尤其需要努力提高我们的现代传播意识,才能够为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出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否则,也许许多年后的某一天,昨日苏联的一幕会在中国的大地上重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
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写道:在全球化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并不完全意味着西方大国放弃了对弱小国家的控制和掠夺,只是方式有所变化。它们更多的是通过舆论、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经济的、文化的影响来达到这个目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一书中指出:世界媒体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中国寻求适合自己的途径,利用全球新闻传播网创造自身的形象品牌。目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每周例行举行一至两次新闻发布会。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学院中心也为国务院新闻办和各级政府培训新闻发言人。这些举措都显示出中国现在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中国政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更多的观念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