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茂
在海子的诸多诗作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朴素,调子明朗、热烈,意境开阔、放达,对他人饱含温暖的情愫,给他人美好的祝福。说不定你读着读着,会受其感染而不知不觉脸上浮现出笑容。是的,这是一首有热度的诗,那么多的人喜爱这首诗,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来源于此。
但是,对本诗,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此,或满足于此。我们的阅读就会过于简单化。至少是过于表面化。因为诗中的某些信息和意象正以其不容忽视的光芒不断提示我们,乃至警示我们:这首诗还有很多意蕴需要我们挖掘。
诗人在开篇以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它暗含的意思是,我的昨天是不够幸福的,现在要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了。而他在其后所写的“幸福”是什么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明显地,诗人在这里指向了物质,指向了世俗生活,说明他对关心衣食住行的平凡生活是肯定的,他承认这是“幸福”的要义。紧接着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于是。“物质”和“精神”都有了,“明天”的生活正以暖暖的笑意等待着诗人。
现在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海子在“明天”以前的生活。海子写这首诗时正在位于昌平的政法大学做教师,除上课之外,就是关在他的单身宿舍里读和写。在他死后,他的朋友西川去了昌平并在后来这样写道:“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由此我们看到,海子是一个与常态现实生活相当疏离的人,这可能源于他的性格因素,但更可能与他对诗歌圣徒般的热爱相关,他是一个追求精神创造而牺牲世俗欢乐的人。有得必有失,诗歌带给他生命的意义。但也带给他生活上的困境与磨难。这种类似于“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理想的生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所谓“物质”的吸引力还是很强烈的。所以,在诗的第一节。诗人是“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了。
在诗的第二节,诗人又表达了他要改变孤独状态的强烈意愿。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于向“陌生人”祝福。他要和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以最大的善意面对他人。他要追寻幸福,更要和别八分享幸福,诗歌在此充满了温情。这里。“幸福的闪电”这个意象跳了出来。海子为什么要把感到的幸福与“闪电”联系起来呢?“闪电”这种自然现象有它的独特性。它是一刹那的闪耀,辉煌而亮丽,是一种照彻,更是一种震撼,对于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人感奋,让人战栗。更重要的是。闪电来自天上,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大地。它是遥远的,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它简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让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把握。于是这个意象构成了海子这首诗的内核。另外,闪电还有时间的短暂性,这也提示了所谓“幸福”的短暂性。歌德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一生的幸福只有七分钟。这就是说,“幸福感”的出现总是瞬间性的,但这一瞬已是永恒。所以他的《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那超越性的一刻会发出这样的呼喊:“多美啊,请你停一停!”因为他的生命的至高幸福就出现在这一瞬间。海子以“幸福的闪电”喻示了他对这种幸福瞬时性的理解与把握。
不仅如此,他还要为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在这里套用了一些人们几乎用滥了的话语,但又一点不俗,反而让这些词语因为真挚和动情而重新获得了感人的力量。值得留意的是“尘世”这个字眼。尘世生活和精神世界往往是相对应的,对于海子这位诗歌的献身者来说。他在这里肯定了世俗的幸福。他看到了它的合理性,他以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全部体验,充分理解了世俗幸福对人生的意义,所以,他要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人们。
然而,这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紧接着这一切,是这样一个结尾:“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因为在此之前诗人还在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最后却以“我只愿”这样的语气做出了最终的选择。至此我们也明白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的祝福,是他在前往“大海”的路上对人们的祝福。他最终还是“不可救药”的。这正如他在男一首诗中所说,他要做一个“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他把祝愿留给了世上的人们,而他知道他自己既不可能获得这一切,也不可能安心于这一切。因此他的目光再次朝向了大海——只有来到那里。对他来讲,春天才会到来,花朵才会盛开。这就是说,判断他一生的。仍是另一种尺度。他最终要把自己献给的,仍是那种遗世独立的诗歌理想。
因此,最后出现的意象已不是简单的重复了。而是变成了理想的象征。“房子”意味着灵魂的居所,“大海”则是陆地结束,另一个世界开始的地方。大海,才是海子终极意义上的安魂之乡。
所以海子的这首诗,绝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单纯,它包含了人生的启示和幸福的奥义。这仍是一首美好、温暖、明朗的诗,但是在诗的背后,隐含着生命的两难及矛盾张力。正如有人在分析这首诗里所说:“选择尘世的幸福,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吴晓东)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和诗歌的历史,似乎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事物之间、在尘世幸福与灵魂追求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两难”。德国诗人里尔克有诗云:“因为生活和伟大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也这样写道:“是生活的完美还是工作的完美,一个艺术家必须做出抉择。”海子一定熟知这些诗句,并对之有切身的感应。他最终选择了“工作的完美”。选择了自我牺牲。选择了对于“伟大作品”的永恒追求。他最终选择了“飞翔”——乘着诗歌的翅膀,在灵魂的天国,去拥抱“幸福的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