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树的诗文赏析(三)

2009-07-22 10:12孙绍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深谷展翅飞翔生平

孙绍振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读作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先尽可能仔细地读文本,不管时代背景,也不管作家生平。一般的读者。都是这样读的。美国有一个批评流派,叫作“新批评”,也是这么强调的。对于读者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从文本中获得心灵的享受。过多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反而会干扰甚至转移读者的注意力,本末倒置。这种读法叫作文本中心,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对于许多读者来说,不知道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一样可以从作品中获得艺术的感染。

就这一首诗而言。我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是一个矛盾:悬崖边的树。悬崖边怎么会有树?一般的树在悬崖边是很难生存的。茅盾的白杨、苏童的树。都是写实的,都是实有其物,什么地方,什么品种,什么样的形态,一清二楚。而这里的树却就是一棵树。什么品种,不在诗人关注的范围之内。在苏童的笔下,他有过的三棵树,来龙去脉,从生到死,所有的经历都有交代。而在这里,悬崖边的树就是一棵树。这就是诗与散文的区别,诗中的树是概括的,虚拟的。想象的。假定的。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光看这第一句就很明显,它和散文有明显的不同。诗人一点也不想费心交代一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风把树吹到这个地方。这里诗人强调表现的是:只有一棵树,又在悬崖上。很危险(悬崖),很不适合生命存活,而且是很孤单的,这棵树活得是很艰难的,应该是很痛苦。很悲凉的。但是,第二节所展示的却不是这样: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从“倾听”“孤独”“寂寞”等字眼,读者不难感到,这里写的已经不完全是树,植物是不会有听觉的,这是一种有情感知觉的高级生命,这无疑是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的特点是:第一,在危险(危机)的处境中,既不悲观,也不痛苦,其内在的感觉,在想象中能够听到“喧哗”和“歌唱”。喧哗,当然是生命活跃的表现,而歌唱,尤其是小溪的歌唱,则更有一种流动的活泼的感觉。这样就显示出了一种对立,不但没有沉浸在危机的悲观中。相反。心灵却能关注远方,那目力不可达到的地方。那个地方和悬崖上的情况恰恰相反,那里是热闹的,是活跃的。甚至可以想象出是欢乐的。第二,诗人并没有回避它是孤独的,毕竟是只有一棵树,而且又是悬崖上。诗人甚至也没有回避它是寂寞的。这一节的最后两句是点出诗意的关键。高度的概括力来自于同“喧哗”‘歌唱”相矛盾的修辞: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孤独、寂寞”,是同“喧哗”相矛盾的一面,而“倔强”,联系到前面的“倾听”“歌唱”。则是矛盾的另一面。既是寂寞的,又是喧哗的,既是孤独的,又是能够听到歌唱的,至此,诗人的意蕴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抒写一种处境,在极度的危机中,在极度的孤寂中,内心相当热闹。正是因为这样,在寂寞孤立中显得倔强。从主题来说。色经完成,但是,从形象来说,还不够丰满,也就是可感性还不够强。于是诗人接着就把这个主题提炼成这样: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诗人在这里,达到了思想的高度和艺术的高度。其中有一系列的矛盾,弯曲的身体是树的枝干受到扭曲的结果,这种扭益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呢?诗人说是风的力量。而风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可是在树身体上。却留下了“风的形状”。以有形的弯曲表现了无形的风力,应该是很智慧的。下面两句就更为精致: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里,又一次突出了矛盾。一方面是危机的加重。即将跌进深谷。而另一方面,则是展翅飞翔。这里有两个字眼特别重要,一个是“跌”,危机可能变成灾难,一个就是“飞”,灾难又可能成为新的转机。这样就把前面一段中寂寞孤独而在内心又聆听欢乐的歌唱,大大向前推动了一步。不但是在内心远处的歌唱。而且自身就面临着转机。这样就把诗人危机和乐观的矛盾统一起来。这里用了一种修辞法,在修辞学中叫做矛盾修辞法:本意是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可能是正确的说法。有一点近似悖论:尽管这样的论断,从可接受的假设中推导出来,但其核心是自相矛盾的。在修辞学上,则引申为看似矛盾而实际上是很深刻见地的隽语。这在现代修辞中,尤其是在表现非理性情感的诗歌中。是常见的,如冷峻的激情,又如永生的死亡,无声的音乐,等等。但是,在这里,诗人这种修辞手法一方面突出了矛盾,一方面又把矛盾的转化表现得天衣无缝。从跌入深谷到展翅飞翔。在想象上很自然,跌入深谷,是有深度的,没有深谷的深度就没有展翅飞翔的高度空间。因为深而危机严峻,同时又因为深而具备了高空飞翔的可能。对于这首诗。理解到这样,基本上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

但是,前面我们说过阅读诗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把诗与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联系起来。从曾卓的生平我们知道,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在所有打成胡风集团成员的人士中。他是明显被冤枉的。但是,他最终还是被冤屈了二十多年,才得以平反。

联系到他的这段遭遇,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他在灾难岁月中的思想风貌和人格风采。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解为什么开头诗人要这样写:“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是不知道吗?诗人很清楚。这个风的意象,很值得注意。到了后面又一次被提起:“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二十多年的灾难,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只用弯曲的枝干来概括。被摧残的原因,归结为“风的形状”。写得这样潇洒。这里当然有意识形态的考虑。又有艺术上的考虑。毕竟,这是写诗,诗的意象是在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境界中展开的。不能像在散文中那样进行具体的刻画。

猜你喜欢
深谷展翅飞翔生平
傅忠诚教授生平
曾巩生平
什么是爱
包何生平考述
悬崖边的树
共撑一片蓝天让雏燕展翅飞翔
请给我翅膀
悬崖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