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举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品德不良学生在学校中尽管是极少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坏影响。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不仅关系到部分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分析品德不良学生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品德,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下五种方法,是我做班主任以来得出的经验,可供参考:
一、改变认识,转化态度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向品德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直接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传递的信息。
二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间接向品德不良学生传递道德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道德信息。当品德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品德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主动改善与品德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促使他们把老师当作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情感,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集体和热情帮助品德不良学生,使品德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对立的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的位置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品德行为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本来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影响,缺乏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出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教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品德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兴趣、能力、气质和个性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来进行。
五、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矫正品德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态度,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错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老师的每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时要抓住这种时机,给予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之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
(作者单位:湖北省建始县三里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