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和理念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具体表现,是学校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公共关系的综合反映。一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映射着一个校长的眼界、心胸、素养和行为。本文试就校长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影响谈谈个人的认知,以求教于大方。
一、校长的眼界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
学校管理,说到底是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管理,而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选择和确立,则取决于校长的眼界。可以说,校长的眼界、思路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校的出路和发展空间,而且会决定教师的眼界。校长的眼界有多高,思路有多阔,学校的出路就会有多远,发展的空间也就会有多大,教师的行走可能就会有多远。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所主张的“兼容包并”的办学理念,引领北大在辉煌的道路上发展了一百多年,这就是校长眼界决定学校发展的明证。一校之长,要摆脱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要有执著的教育追求,真正地定下心来,修炼成为一个教育家,并用教育家的眼界来办学。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校长要成为教育专家,就要有“求诸己”的意识,因为“求诸人”是靠不住的。靠不住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是特有的个人,适合他人的,可不一定适合自己。“求诸己”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力、思考力。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校长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力和思考力,就会成为井底之蛙,摸象的盲人,就难免固步自封,以偏概全,或者人云亦云,其决策就会不切实际。要想带领学校走在兄弟学校的前面,校长就得不断地学习,认真地思考。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思考,能够丰富思路。眼界开阔了,思路丰富了,决策就会科学了。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更需要校长具有宽广的眼界。校长眼界宽广了,才可能正确地把握教育形势,准确理解教育的价值,认真地探寻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师生员工才有可能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坚定目标,奋勇前行。
二、校长的胸襟影响着和谐环境的形成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这样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有一次,一个新生报到,在校园中遇到衣着朴素的季羡林先生,还以为他是学校的工人,就让他帮自己看行李,季先生一看就看了一个多小时。在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这个新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坐着的那个帮他看行李的“工人”,就是中国著名的东方学专家、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羡林教授。
季羡林先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校长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海可以纳百川,因为它处于下位。人也一样,当人自觉地处于下位时,他就不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就不会盛气凌人,就会有广阔胸怀去容他人之所不容。校长不是行政官员,校长是教育专家。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在于他们时刻将自己摆在下位,没有架子,不以善小而不为。
校长必须认识到,校长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什么职位;校长还应该是一个专业,有专门的学问。如果视校长为职位,校长就有可能脱离师生,脱离实际;如果将校长视为职业和专业,校长就可能以平常人的身份与师生对话,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努力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于倾听是校长管理学校的一种策略,多倾听同行、同事,尤其是教师的声音,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决策,还可以提升校长的个性修养。善于倾听,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的是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校长心胸宽广,和谐学校的氛围就容易形成。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用人的问题最能反映校长的胸襟。关于用人,还是《晏子春秋》说得好,“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因为人无完人,不可苛求。一个胸襟开阔的校长,更要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寻人之长,念人之功,扬人之德,甘当人梯。如果一个人能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评价别人,就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是人才。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校长手里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校长手里的人才多了,学校管理中的矛盾就会化解,就会减少。这一多一少,换来的就是融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融洽了,管理就会更轻松、更全面、更有效。
校长代表政府管理学校,集人、财、物于一身,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处理不好,校长就会拥有“绝对”的权力。没有一定的胸襟,校长这个职务,就可能成为葬送自己的工具。做校长的,一定要记住:心底无私天地宽。不谋私利,不图虚名,不计得失,不贪便宜。在日常生活中要慎独、慎微,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当校长在荣誉和金钱面前想到的是教工时,那么教工们就会想到同事;当教工人人都能为他人的荣誉和利益着想了,那么,学校和谐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三、校长的素养关系着学校的文化积淀
校长的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它既包含着人的基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也包含着文化素质、行政管理经验所积淀的文化因素,这便是校长区别于其他领导者的特质,因为校长既是管理者,更是教育专家,其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濡染力量。
学校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定阶段的显露,是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是需要维护和可以塑造的。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校长不仅是设计者、指导者,更是塑造者、维护者和推进者。校长本人的文化素养和对学校行为文化的认识与评价,会不知不觉地演变成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标准和模式。校长文化素养的高低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当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处于进取状态时,学校事业的发展不仅强劲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校长文化素养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特有的文化内容,校长的文化品位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占据突出的地位,甚至校长在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也影响着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向。如果校长缺少文化素养,他就只能沿着学校固有的模式重复前人的经验,或干脆让其自生自灭。当校长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与这种素养相一致的文化眼界时,就可能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不断地从相关的事物中寻找参照物,看到自己的不足,探寻改进的办法和出路。当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这所学校特有
的文化传统就有可能慢慢地积淀和传承下去。
四、校长的践行改变着师生的行走方式
校长应当是一个思想者,但更应当成为思想的践行者。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做校长期间,每天早晨八点到学校走廊去迎接上学的学生们,整个白天都用来做班主任工作、上课或听课,晚上则忙于整理笔记。30年里,他对大约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始终亲自带着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教育。他时常捡起地上的废纸,换下坏灯泡,拧紧螺丝钉。苏霍姆林斯基正是通过这样的具体实践成就了一番事业,影响了世界教育。
作为校长,其每一点思考、每一步设计、每一个行动都应该能为师生所仿效。因此,校长要用自己的思考、设计和行动去影响师生员工的理念,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氛围,这种传统和氛围,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校一代代的教师、一代代的学生。这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有健康进取的,也有颓废落后的,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领班子成员和师生员工去甄别、去遴选,努力张扬那些健康进取的文化,摒弃颓废落后的文化,形成自己全新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特色,并以这样的文化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
校长的日常行为举止,应当力求规范而潇洒,儒雅而灵动,端庄而活泼。日常管理上,校长应当致力于顺应学校发展方向的制度建设行为、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有利于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学组织行为、创设师生和谐发展关系的协调行为、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以及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等。校长的躬身践行、为人表率,必将影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和教学行为,促进全校上下步调一致,师生共同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总之,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校长:校长的眼界有多高,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就会走多远;校长的心胸有多阔,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思路就有多广;校长的素养有多高,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就会有多美;校长的行为有多灵动,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就会有多完善。校长用心思考并躬身践行了,校园才会是充满文化的,师生员工的行为才会是魅力四射、充满睿智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二甲中学)
(责任编辑: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