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金钥匙

2009-07-22 03:35黄嘉丽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6期

黄嘉丽

【摘要】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金钥匙。我们要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音韵感、节奏感、形象感、情意感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准确发音;把握语调;展开想象;点授引导;凭借角色效应;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语感训练主要通过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途径进行,而两者都离不开朗读。因为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可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金钥匙。那么怎样把握这把金钥匙呢?我是这样做的: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动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动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本人所处的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鼻音:“n”、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水真秀啊!……桂林的山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a(呀)、wa(哇)、na(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再如轻声、儿化现象在普通话中可以起区分语义或词性的作用,应该读准读好。如《第一场雪》中“毛茸茸”、亮晶晶“、沉甸甸”、“银条儿”、“雪球儿”、“雪末儿”等词我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来表达作者喜悦的心情。对于这些变音现象,我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发音标准是读好一篇课文的前提,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念读”就不能很好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句中的两处停顿突出了作者看到小树成长想到边疆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心情,声断而情连。再如重音,一般采取重读,“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地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林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第一场雪》)通过重读象声词“簌簌”、“咯吱”表现雪又大又急纷纷落下的样子。重音也可以轻读,“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秀美的山水,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语意畅达,学生琅琅的朗读形成了抑扬悦耳的美感。

3.展开想象,感受形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此难于言传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义。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亮,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加点为重音)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怀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特别要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2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像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洋,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面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蘊直接敏锐的感知能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4.点拨引导,感受意蘊

语言不但具有音乐美,还富有深刻的意蕴。我们的教材是经过作家精心思考和仔细推敲的佳作,有着启智育人的巨大作用。我们应十分注意课文中词语、句子、句式的点拨、引导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的语言形象,再通过朗读吟诵,让课文活生生地教育学生,做到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要的葫芦》里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不想治叶子上的虫,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短小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教学时,我抓住了“盯”这个关键词,让孩子把“盯”换成“望”读一读,在读中比较、体味,然后请学生用动作来表示“望”和“盯”,从而懂得“望”是一般远远地看,“盯”靠得较近、较长时间地集中看一处。课文用“盯”这个词生动地刻画出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一心想要葫芦的形象。最后再带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悟出葫芦的人之所以一无所获是他只“盯”葫芦不顾叶子的结果。

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比较、推敲,不但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味道”,而且让学生在文章“滋味”的体味中领会文章语言的内在意蕴,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使学生对语言的美感认识更为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感知能力。

5.凭借角色效应,感受情趣

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寓言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往往情节生动、故事形象栩栩如生,为儿童所喜爱。低年级的儿童是极富于想象力的,常常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忧、共哀乐。依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也会含有感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而和谐。如《狼和小羊》中凶狠的狼、善良的小羊,《美丽的公鸡》中骄傲的公鸡,默默为人们做事的青蛙、啄木鸟、小蜜蜂,《狐假虎威》中狡猾的狡狸,愚笨的老虎等等都是孩子喜爱扮演的角色。在《狼和小羊》这课的扮演角色朗读时,我先让小朋友各自揣摩狼说话的语气,然后一起讨论、表演、评论。有的说,狼说话时嗓子要粗粗的:有的说要大声地喊;还有的说恶狠狠的;有的小朋友还边说边模仿狼的神情、动作,在角色朗读和扮演中,孩子们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表演才能,他们与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体验得真切深刻,读起来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朗读的热情、兴趣,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朗读是耳、目、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是把作者规范的优美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的活动。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美和所表达的意蕴的深刻,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共鸣。

人们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在长期训练中生成的,我们要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间韵感、节奏感、形象感、情意感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收稿日期: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