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
从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开始,中国开始真切感受到这场金融海啸中没有旁观者,中国经济也开始受到大面积>中击。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外贸主导的企业,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发展方向,卷入其中的企业领导者,不可逃脱地必须在“发展”和“维持”间做出选择。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更多的企业家依然倾向于选择“维持性”生存,以求熬过冬天,伺机而发。当危机来临,企业家回顾自己企业走过的道路,才幡然醒悟,原来企业所走的轨迹上没有太多的游离空间,企业也没有在发展历程中积累变通选择的潜力和资源,更没有俯瞰经济变动全局和勾画企业未来发展路径的力量。
一、企业选择维持即选择死亡
多年前,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专版文章,文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发展是最好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时值今天,越来越多的例证让我们更加相信,维持是走向消亡的一个过程,在“发展”与“消亡”之间,绝没有“维持”的中间状态。选择了维持,也就选择了死亡。无论是个人、企业、群体、民族还是国家,保持持续生存的方式只有一种:发展。
发展的直接操作定义是“存在即增强”,即存在的过程必须是不断强大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就是持续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提升自己行业地位。企业家必须意识到,在市场已经不可阻挡地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评价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的和地方意义上的。对我国企业状况稍作了解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企业经营中,“维持”仍然是许多企业的一个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实际上,如果一个企业家总想到把自己的企业维持下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所带领的企业或早或晚,定会走向死亡。北京王麻子剪刀度过352年历史,却终于没有沉淀成为京城的一道透视历史和文化的风景线,也再不会有游客慕王麻子的盛名而来。因为王麻子虽背负352年盛名,最终留下的却是一个资产负债率216.6%的令人遗憾的数字,它不得不无奈地在2003年宣布破产,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王麻子倒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从生产、营销、技术到管理,都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在市场国际化竞争中,最终生存空间和客户丧失殆尽。
必须承认,在中国当今的现实中,从人才培养的哲学与实践到各级官员的遴选,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到人生哲学的选择,在现实利益攫取与社会发展潜力养蓄的两难之间,“维持”,依然是我们倾向性的选择,也是中国社会的隐患所在。对于企业而言,仅仅用赚钱的概念做企业,从简单的赚钱多少来寻找成就感,企业就很容易走投机取巧或重视表面文章的“抢钱”路线,而这种路线显然难干使企业真正沉淀厚实的行业竞争优势。为此,中国企业家在整体上面临一个挑战,即学会在所从事的事业和产品的本身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中获得成就感。这是企业家心灵的实质拓展,也是企业家的必备心理品质。实质上,只盯住赚钱,只会赚钱的经营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称号,从来就有社会责任承担的内涵。
客观地说,由于我们自身的后发地位,在世界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即使同样以“发展”为社会运作的基本机制和生活过程的基本取向,在与对手的较量中也仍然处于某种先决性的后发不利地位。虽然有日本从后发而建立优势地位的特殊例证,但从中国经济基本架构看,中国在后发位置上取得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不仅迅速的资本化带来了诸多的资源、环境乃至社会道德的致命挑战,而且从粗放投资、出口和房地产占据中国经济核心地位的事实可以看到,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根本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最低端位置的境地。
二、企业赢利与发展路径的理性抉择
宏观分析中国企业的盈利之路,很容易发现,企业获取利润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并且前两条路线都或多或少地与权力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有一定联系。第一条途径是垄断,从各行各业披露的各种因为权力对资源的掌控带来的形形色色的腐败案件,再从全国纳税百强的榜单之中,都很容易看到这种趋势的广泛存在;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各种资源交换的“运作”,取得经营上的有利地位而获得利润,对中国经济如此举足轻重的房地产全行业的成本成为一种迷局,对百姓民生至关重要的药业的行业形态,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三条途径是在世界分工的最低端,用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通过广大的低成本劳动力价值置换而获得有限利润,并付出巨大的能源、环境和人力资源代价。被广泛引证的芭比娃娃案例,中国作为生产国卖给美国销售商的取费,只是美国销售价格的十分之一,并且十分之一之中还有65%是材料成本,加上生产成本,最终即便获利也极其低微。
很显然,如果一个国家太多的企业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来获利的,实际上很难长远地支撑起其大国地位。垄断和“运作”,会使一个国家不公平分化加剧,损耗其作为整体发展必要背景的国家凝聚力,并且妨碍资源顺利地向积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是趋利避害和遵循“费力最小”原则的,有垄断和“运作”的捷径,企业就不可能生发出投入研发、依靠建立产品科技优势来获利的热情。
在中国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家无法摆脱的挑战。是继续走搭垄断之车,踅摸“运作”之路来赢得暂时的机会?抑或在低水平而简单的廉价劳动力价值置换中产生有限利润?显然,这在整体上不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思维与选择的主导方向。中国要想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走到世界整体格局的有利位置,必须有一批企业选择一条坚实的自我成长道路,真正入行并发展起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以逐步赢得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地位。为此,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在思维方式和行动走向上,真正用“发展”的思维引导自身和所领导的企业,使企业在长远的意义上建立自己的持续发展机制,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简单的生存和短期利益的获得。
在具体操作上,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不仅需要利用整个社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正向激励,更需要在内部建立起导引企业走向成长的发展机制。按照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PI)有关“新经济”的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是已经到来的新经济的关键,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企业必须用持续的变革来应对不断到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提醒警示,现代企业要想保持发展的活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迅速的社会重构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一个重要的条件,是
建立持续变革的机制,建立广泛而有效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和预测体系。这样,企业一方面需要在整个投资理念上重视市场动向的研究和自身参照视野的扩展,使自身具备良好、充分、及时、广泛、准确的信息环境,使决策有充分的理性背景资源。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解放员工的创造力,并通过广泛引进外部优秀智慧,使企业在大社会中的定位更明确,更富于应变能力。
必须承认,在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中,依然充斥着强烈的缺乏未来概念的简单功利主义色彩,简单功利主义的思维,使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当下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只重视认真对待和投入资源去博取近前的利益,而对于过去的理性反思和总结,对未来的远景思索和战略谋划,却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从文化的视角看,我们悠久文明缺失的其中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对过去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反思,对未来缺乏应有的理性导向,尤其是缺少了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脉相承的概念。反思我们走过的数十年历程,会猛然发现,本应该摈弃的,我们却留存得太多,而不该毁灭的,我们却留存得太少。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企业家要想理性地摆脱近前利益的诱惑,经营上不去走搭车和“运作”的获利之路是非常困难的。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企业实力的增强,实际上这种诱惑和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有些机会甚至不用自己踅摸就会自己找上门来。毫无疑问,很少企业家真正理性地意识到,这种搭车和“运作”的机会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实际上是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了“暖水青蛙”。
古语有云: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我们是否参与和是否愿意,我们的对手都必定在不断成长。如果我们生存的历程不是本质的成长,即便我们收获暂时的利益,我们的生存力量却在被损耗。“幸运者不幸”,与必须靠营建自己核心竞争力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相比,有机会搭车和“运作”的企业,由于最终不能生发出在行业范围内实质的竞争力而终将被淘汰,成为被幸运之暖水煮死的青蛙。所谓“幸运者不幸”命题的诠释就是:不增强力量的幸运,本质上都是人生误区;对于企业而言,不增强力量的幸运,本质上都是经营的误区,是企业走向衰亡,企业家人生走上失败的开始。
具体到企业的经营上,由于缺乏应有的远见和理性的投资保障,虽然太多的企业家有把自己的产品、工程或企业做成一个品牌的愿望,并羡慕同行的品牌地位,向往同行业领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却很少有人对这种愿望进行实质的、长远的投入,因为这种投入与其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是相违背的。
改革开放已经历了几十年,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真正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自己和企业的座右铭。“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纵观人类历史,生存与发展从来不是一件可以搭车和“运作”的简单的事。因为自然界有其自身亘古不变的简单规则:弱肉强食。没有人承认温情,只有人接受实力。对于实力,除了接受之外,我们也别无选择。正是由于自然界这个简单规则的存在,面对现在因金融海啸而起的经济困境,无论怎样艰难,中国企业未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逐步脚踏实地营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己的力量并走向强大。
三、企业生存力量公式
如何才能走向强大?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一个难解的迷局。实际上,世间至理,人生大道,其实都很简单。我曾提出一个简单的生存力量公式:生存力=劳作·创造·超越。也就是说,生存力量首先来自于辛勤劳作,这是根本。《陶朱公商训》中“十六要”的经商成功之道,核心就是“勤商”。不过,与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时代不同,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仅有劳作,在强有力的竞争中是不能占据优势的,为此,必须有创造。美国以其短暂的233年历史,却已雄踞世界之巅超过一个世纪,其超越力量和生机,正是来源于创造。而美国之所以有创造上的超越,原因也并不复杂,一是它的文化融合社会结构,拓展了人的思维在接受性和延伸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来自于美国起源于实证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实验思维,优化了人们资源投入的路径。据科技部发布的统计报告,2007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约488亿美元,而美国以3437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美国的研发费用是中国的七倍多。长期国力的积累,实际上主要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存力量公式之中,超越是指能够为持续发展不断制订新目标和输入新能量的主体要求。在竞争的世界格局中,暂时的实力并不能维持长远的优势。农耕时代中国虽长期占据优势,但因为缺乏自我超越的社会机制和深层文化结构,在工业与科技文明开始后,我们就迅速走入了衰败。
“有敌国外患者国恒强”,我们的先贤注意到了他人威胁对我们发展的激发,但我们不能忘记,当别人威胁我们的生存而后我们再奋起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落后的一方。为此,真正的强者,发展是不需要用他人的威胁来警醒的,而是必须保持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不断在理性上寻找远景的目标,并为之做持续的投入,始终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张力。唯有如此,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才可能保持长期的优势。显然,无论是研发费用的投入在GDP中的占比(2007年中国研发费用的GDP占比为1.49,同期的日本是3.39,美国是2.62,而以色列高达4.65),还是理性自我超越目标的寻求,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要想赢得21世纪,首先要中国的企业赢得这个世纪。显然,中国企业仅靠“世界工厂”的地位,是不可能赢得世纪领先地位的。
毫无疑问,中国实质力量的最终超越,需要在生存力量公式强调的三种要素上逐步积累本质的力量,不仅需要在社会上真正崇尚劳作精神,使社会形成一种在本职岗位的劳作上(而不是在“出人头地”的奢华享乐中)寻找成就感的风气,同时社会又养成一种尊重劳作而不是羡慕享受的正气;在创造元素上,国家需要实质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建立起全社会真正欣赏和崇尚创造本身的文化走向,使之逐步替代崇尚因为创造而有超越享乐和地位的社会气氛,并通过社会公正和公平机制的建立,提高社会各群体的合理利益结构,并由此提升全民的凝聚力,养蓄起全社会为国家长远利益而高瞻远瞩的精神信念,使超越的概念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必要构成要素。当劳作、创造、超越等诸要素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实际运作机制和深层文化结构时,中国企业才能拥有自己真正值得骄傲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战胜各种危机,长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