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

2009-07-20 04:25刘石磊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刘石磊

[摘 要]《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开始放映就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影片的细节回顾阐述作为教育者从中得到的几点德育启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学生培养道德自我的重要性;自由对学生想象力与筑造理想的不可或缺;教育者的品格对德育效果的成败影响。

[关键词]德育启示 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由观 品格魅力

2004年,一部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Christophe Barratier)执导的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Boys/Les Choristes,又名《唱诗班男孩》)轰动了世界影坛。影片以其惟美的画面、清新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感人至深的音乐,加之法国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迅速征服了整个世界。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失败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了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他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有因过度顽劣而被赶出家门的、还有双亲战死的孤儿。辅育院院长崇尚“铁的纪律”,凡调皮捣蛋者,皆关禁闭,校园俨然成为了一个地狱。菜鸟老师虽然常被学生整得团团转,但仍选择违背院长,将他们组成了合唱团。马修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并引导他们感悟生命的真谛。夏天过去了,野男孩们一个个都成为了发光的小天使,并拥有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珍贵宝藏。

在影片中,音乐承担着主要的叙事作用,较为充分地体现出了其美育价值,并很好地契合了电影所宣扬的爱与教化的主题思想,全片没有生涩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影片叙事的过程中,通过惟美的电影音乐流淌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同时也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观众,让音乐的美来唤起蛰伏在人们心灵中的善念,并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从影片中得到启发。

一、教育者应从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鼓励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培养道德的自我

在影片中,马修在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出乎他意料的是,几乎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描绘着自己的理想,这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是有所期望的。而马修的这一行为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新来的光头老师与学校其他人的不同——他认为这群捣蛋鬼是有未来的。马修在晚上查房时听到了男孩们用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的唱腔,自然而原生态地唱出骂他的歌:“光头,光头,死光光……”这触动了他作为音乐教师的本能,他决定为孩子们写歌,并将他们组成合唱团。孩子们从唱着“我们是池塘之底辅育院的菁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大门就慢慢开启,幼小的心灵正重拾童年的快乐。悠扬的歌声伴随着美好,让他们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自己曾是“调皮鬼”。马修在教歌的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了每个孩子的潜力,并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找到了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合唱、独唱,指挥助理、乐谱架等。其实他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具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并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就这样,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使孩子们找到了自我价值。由此,合唱团受到了学生的衷心拥护和喜欢,这不禁令我们深刻反思身边的德育现象:课堂中的学生越来越多,让教师无力从身心上一一照顾到,于是,很多孩子就认为老师不关心他,眼中没有他,以至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以求老师能够注意到他。他们的做法小到调皮捣蛋,大到偷窃、打架,并渐渐形成了习惯。我们不能说这是老师的错,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关照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不在习惯中迷失了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育者,特别是和学生密切接触的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不能将他们认为是“一群”的整体,德育应兼顾对象之间的个性差异,要将他们看作有个性、有独立特点的个体。只有肯定了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后,他们才会从心里认同自我,并从内心接受或改变自我。

二、教育者的德育管理不应禁锢了孩子的想象,自由应是孩子们创新的翅膀

在影片中,音乐教师马修所写的歌曲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世界,歌曲中充满了孩子的想象与渴望,充满了童真和童趣,孩子们唱着一首首歌就仿佛插上了梦想的翅膀,飞到大自然,离开了那个阴森的地方。“夏日的微熹,驿动的梦。我的心燃起骤然飞舞飘离大地。泪花早无痕迹,风中的船帆远方的海岸。这是夏天的时刻,唱颂自由的歌曲……”孩子们从歌声中得到了渴望的自由,在心灵中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影片结尾,当马修黯然离开学校时,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呢……”伴随着歌声,孩子们从学校的窗口放飞出许多写满祝福的纸飞机。虽然马修最终被解职了,他却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的渴望,解除了孩子们心灵的束缚。此时,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已经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他们对自由的渴望,犹如风中飞舞的风筝,终有一天都会高扬着翅膀,展翅高飞。从这些片断中,观众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感动。而作为教育者,还应思索“自由”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卢梭要求在德育中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他们的自由。他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并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以了解儿童的特点,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环境。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将德育量化考核作为德育管理的主要形式。无疑,学校的德育工作引进量化考核机制可以使德育工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学校的量化考核制度都表现出过度量化的倾向。殊不知管理中的过度量化会束缚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使他们做事畏手畏脚,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大步走路,严重地挫伤了其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借鉴此部影片,在德育过程中还学生以自由,努力为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机会。

三、教育者的品格对德育效果的成败有较大的影响

在影片中,“池塘之底”辅育院中出场的老师有音乐老师马修、古板的数学老师、严厉的体育老师,还有善良的马桑大叔和残暴的哈珊校长。比较几个人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及其教育效果,不难看出马修是最成功的。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所信奉的教育信条就是“犯错——惩罚”,一概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也因此导致了师生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冷漠对峙的战场。马修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并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影片最后,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航治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作为一名教育者,马修是成功的,那么他成功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所具备的品格魅力。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概括出作为一个好老师的12种素质,其中包括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有方法。马修老师恰恰就具备了这其中的大部分素质,而反观学院的其他教师则逊色得多,这也是他们的德育效果不同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的品格素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之大。而除了上述所列的素质之外,教育者的爱心也是不容忽视的,爱是德育的前提,爱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感情相互沟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产生亲近、尊敬和热爱之感,这时的教育也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显然,影片中的校长哈珊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只知道所谓的“犯错——惩罚”,总是站在孩子们的对立面,对他们粗暴无情,不管他们是否无辜、冤枉,从不手下留情。而马修则采取了与其相反的方式,他用“爱”来教育孩子们,用“爱”宽容了孩子们的一切,并用“爱”感化他们,用“爱”改变他们。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与教师相关的事物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它给我们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带来了思索。如果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能像片中的马修老师一样满足孩子们自我价值的需要,还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并真诚地对待他们,那么,学校中的“问题儿童”就会少很多,学校中就会四季如“春”!

参考文献:

[1]朱敏.乐以载道 化善为美——谈《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美育价值[J].戏剧文学,2006,(5).

[2]胡辰.尊重个性 遵循自然——卢梭德育思想启示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杨美艳.谈德育工作中的爱心、耐心、细心[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2).

[4]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