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环境断层”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009-07-20 04:25孙建婷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环境小学生幼儿园

孙建婷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幼小衔接工作中的“环境断层”问题,容易导致刚入学的儿童心理、行为发生变化,影响他们对新环境学习生活的过渡与适应。本文在对“环境断层”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环境断层”中五个因素的变化问题

1.由童趣环境到成人环境的转变。幼儿园的环境漂亮,且充满了童趣。游玩设施、专项活动、户外锻炼器械丰富多彩,教室装饰也富有童趣。桌椅可移动,有图书角、观察角、美工角、建构角,供幼儿学习、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卫生间、寝室一应俱全,给幼儿家一般温馨的环境。 而小学的环境比较成人化,户外活动设施多以体育运动场地为主,多数教室都只有桌椅,座位也比较固定,且没有玩具、图书和其它设备,对幼儿没有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供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2.由游戏活动到纯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以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主,学习常渗透在儿童感兴趣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的结果没有量化标准,没有考核,没有压力。而小学的学习必须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并参加考试。

3.由多玩伴到少机会的同伴关系的转变。在幼儿园里,幼儿与班级里的的同伴一起玩,一起游戏。在集体、小组以及区域活动中,自由、主动地玩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玩伴的圈子。而到了小学后,班级基本是新同学,一时之间就缺少了可以共同表述的同伴,他们心里的寂寞和孤单也油然而生,加上玩的机会少了,新同学之间更加缺少交流和互助的机会。

4.由依赖到独立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全天候地在一起,是半个妈妈的角色。她们和幼儿一起游戏、娱乐,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对幼儿的冷暖、饮食、睡眠、入厕、清洁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并慈母般地关爱幼儿,易形成亲密融合的心理氛围。幼儿在老师的照料下生活,就会在心理上依赖老师,因而独立活动的时间比较少。而在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进度、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等。除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外,师生个别接触的机会较少。有的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批评、斥责比较严厉,从而增加了幼儿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使之感到压抑和生疏。

5.由积累经验为主的学习到系统的教育内容、方法学习的转变。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在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中,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小学教育则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幼儿园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出发,较多地采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方法,而小学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则在逐渐减少。

二、解决“环境断层”问题的主要策略

针对环境断层的具体问题体现,我们在研究中有针对性地从物质(硬件设施)、人际(教师、同学)、学习(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行为规范)这三方面着手,积极为幼儿创立独立、开放、自主、专注的教育环境,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注重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幼儿适应小学环境的能力。

1.改“好玩”为“好学”——适度减少环境转变的压力。幼儿园的大环境和活动室以及游戏玩具都丰富多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最直接的现象就是顿感陌生的同时,眼睛里看到的都不一样了,从一个游戏环境转到了学习环境。而其中的玩具和设施的减少和改变使幼儿不喜欢新环境,并进而形成厌学情绪。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好玩的玩具,增加一些学习性材料,以此培养幼儿对环境转变所带来的压力的适应能力。第一,开展无材料游戏。根据小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短、玩具少的特点,我们尝试着在分散体育活动中不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自愿结伴,自己协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如抬轿子、钻篱笆、老鹰捉小鸡等。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与人商量,体验无材料游戏的乐趣。第二,调整活动内容。大班末期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手工等安静活动。尽量减少游戏、读写等直观方法,多进行口头教学,如猜谜语、找错等,促使幼儿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过渡。第三,延长集体教学时间。幼儿园一般集体教学时间为30分钟一节课,考虑到小学是40分钟一节课,大班第二学期就可将时间适当延长到35分钟左右,活动中适当增加了听讲、记忆、提问、练习等内容,减少了教学中游戏活动的量,从而逐渐将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重点是对幼儿进行语言、艺术、数学等的教学。

2.变依赖为独立——搭建幼儿情感独立的阶梯。幼儿园的教育保教并重,孩子的许多方面都是老师牵着幼儿的手,特别是生活上的照顾,小学教师注重学习任务的完成,对幼儿的生活方面过问较少,而生活上的不适应则会影响幼儿的学习,使他们对小学老师感到陌生,心中有压力,有距离。因此,要逐步从情感上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对老师的过度依赖,从而减少幼儿初入学时所产生的情绪。

第一,体验新角色。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们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会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例如,经常通过“大带小”、“同级班联谊”活动,使孩子们大胆地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班上幼儿与年幼伙伴交往,他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动领导人;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既要关心年幼的伙伴,又要发挥领导才能,说服年幼伙伴服从自己、信任自己,这样的活动就有效地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们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他们在感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力求使他们顺利地度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

第二,介入“爸爸”老师,改变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如果单一由女性担任,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而增加男性教师,则能增加幼儿的阳刚之气,提升其坚韧性、自信、自尊、豪放坚毅、诚实无畏、敏捷果断等品质,同时对其抗挫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好处。一些“爸爸”老师的介入,能健全幼儿的人格、强健体魄,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开展了“爸爸”老师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邀请部分孩子的爸爸来幼儿园参加活动:当一天志愿者;爸爸讲故事;爸爸露一手;爸爸带着去远足,等等。第三,入学试行期。为了激发孩子入小学的愿望,使他们顺利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并减少心理压力,降低精神负担,我们安排大班幼儿参观小学,以近距离地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参观的同时,还组织孩子开展“我是小学生”的主题活动,幼儿在参观调查、记录、观察分析中了解了小学生的生活,如参观小学微机室,和小学生一起听课,参加小学运动会,在幼儿园开展升国旗活动。开展角色游戏,测量小学生身高,认识小学生的学习文具,与小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幼儿通过戴红领巾、背书包、坐小学生的课桌椅,请小学老师来上课等实践活动,萌发了做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并真正理解了小学的求知目的。

3.变“游子”为“学子”——培养幼儿的课堂听讲能力。对刚入学的幼儿来说,从在游戏中学习为主的幼儿转变到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内容的不同会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因此,我们根据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教学特点,结合小学教学的特点,并借鉴小学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法,以改变教学的方式。同时,在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中逐步减少游戏的成分,增加听讲能力的训练。

第一,视觉训练。训练孩子观察各种符号,为他们适应逻辑符号打下基础。训练中,要求幼儿根据不同的事物和场景确定正确的观察顺序,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表述;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小学的课堂结构;让孩子从容地应对小学的入学考试,并快乐、自信地迎接小学的学习生活。

第二,听觉训练。训练孩子的听辩能力、听觉理解力,为他们听课做好准备。如“新闻时间”、“故事绘画”、“仿编诗歌”等教学活动,虽然采用了游戏的方式,但减少了游戏的比重,而只是将游戏作为幼儿感兴趣的一条主线进行串联,从而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对幼儿进行语言、艺术和数学等领域的教学活动,并引导他们认真听讲、独立思维,以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思维训练。通过学习增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初入学时,幼儿会面临许多不适应的问题。比如,文字是符号,相对于图画和实物来说是抽象的,而幼儿入学后要去适应大量的文字和符号。又如,在语言方面,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说话时往往是非常形象的,常常罗列和描述许多细节。但到了小学后,孩子要面对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由此就可能产生不适应。因此,我们适当提高了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小学生幼儿园
环境清洁工
爱“上”幼儿园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漫观环境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非常小学生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