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祖瑞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听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学生齐说:“嗨、嗨、嗨,你真棒。”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掌声中坐下来了。面对着激情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生出了许多的“为什么”。
掌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学生问题回答得好,给予掌声祝贺,学生有了成就感;学生的回答离要求有点距离,教师示意大家以掌声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了勇气。可是,对于鼓掌的学生来说呢?
听一节公开课,教室里数次响起掌声。我坐在一个学生的旁边,听到他说:“又要鼓掌了。”我听了一惊:学生不喜欢鼓掌?下课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有时候听得津津有味,自己脑子中想着为什么这么好,老师说鼓掌,我还没回过神来;有时候觉得不怎么样,可老师说要鼓掌,我有什么办法?”看来,在学生眼中,鼓掌成了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了。
听了学生的话,我生出许多的感慨。前些时候。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鼓励过多、表扬过滥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过分廉价的表扬让听课老师反感,鼓掌过多让人颇有微词。没想到参与鼓掌的学生也对鼓掌这一行为有自己的看法了。
课堂上聆听别人回答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非常巧妙,朗读非常出色,大家都沉浸在享受与品味之中时,教师说:“鼓掌!”这对一个学生有激励作用,对大多数学生呢?恐怕是干扰。品味需要时间。当别的同学与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距离时,老师要求以鼓掌的方式给予鼓励,恐怕鼓掌的学生也会有些想法。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需要进行补正。
鼓掌,是课堂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折射出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为达到某个教学的目的,教师示意学生鼓掌,其实就是教师教学中命令意识的体现。
很欣赏这样的场面:教室里学生侃侃而谈,其余学生侧耳倾听,慢慢品味,突然会心一笑,掌声四起。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默契,这是学生自主的自觉行为。鼓掌,不能滥用,也不能被动去用;表扬,要去伪存真,去刻意存无痕。期待着,掌声也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