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档案报”,人们就会联想到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中国档案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档案行业报。而今天我要谈及的“档案报”,却是一份由铁路基层车站办公室主办的、由档案员主编的“档案报”。它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份由基层档案员编辑出版的“档案报”。这份“档案报”就是《丰台站档案报》,2009年2月,这份“档案报”出版了第80期,并加印特刊。一个基层车站的档案员能够坚持7年,每月出版一期《档案报》,实为难能可贵,让人感动不已。
2002年7月,《丰台站档案报》在车站领导和办公室主任的支持下问世。当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北京铁路分局档案部门很看重这份报纸,因为它毕竟是基层站段创办的第一份档案报,也算是基层档案工作的一个创举。该报创办后,丰台站的档案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闻此,《北京档案》编辑部于2004年到丰台站采访,随后,以“一张小报映衬出大事业——从丰台站创办的《档案报》看北京铁路分局系统的档案工作”为题作了长篇报道。报道肯定了这份《档案报》的价值,不仅为有百年历史沧桑的丰台站增添了光彩,也进一步折射了当时整个北京铁路分局系统的档案工作。
此后不久,北京铁路分局被撤销,其下属站段亦被重组。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这份《档案报》的命运如何,还是一直让我这个已退休的前分局综合档案室主任为之揪心。直到今年年初,车站档案员要我为该报出刊80期题词时,方知该报仍在风雨中巍然屹立。老实说,这7年是改革开放后,北京铁路系统机构变动力度最大的7年。一份由档案人编辑的内部小报,能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真的既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也给我很多启示。
一是没有铁打的营盘,但有铁打的档案工作。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讲的是人员好似流动的水。单位犹如铁打的营盘。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这句话对企业来说,则显得有点过时。别说效益不好的企业会关停并转,就是红红火火的单位也会在重组中消失。短短7年,北京铁路系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分局撤销,站段重组,还有一些单位被剥离出国铁。所谓铁打的“营盘”早已松动,但档案工作却是铁打的,记载营盘变化历程的档案也将永存世间。正因为此,档案人更要敬业爱岗,对选定的档案职业百折不挠充满信心。80期《档案报》展示的就是铁打的档案工作。
二是档案意识已在丰台站领导班子中深深扎根。应当说,上世纪末档案部门开展的全国性档案达标升级工作,卓有成效,影响深远。所以,《档案报》创办这7年,尽管从站领导班子到办公室主任都有变动,但历任站长、主任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却丝毫不减。他们懂得是档案提供了丰台站的百年沧桑史,是档案为企业的转轨变型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档案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挑着企业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的重担。所以,车站领导认识到档案工作作为基础工作只能加强,不可削弱;档案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相对稳定,不宜随意调整。80期《档案报》见证的就是站领导这种不断强化的档案意识。
三是心若在,梦就在,档案人的执著最豪迈。这7年改革的风雨时刻袭扰每个职工的身心,但丰台站的档案人却能淡泊名利,坚守岗位做好档案工作,并实现从档案初级职称向中级的飞跃。这里有领导的信任支持,也和档案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心态的良好密切相关。档案人懂得《档案报》是宣传档案工作的一扇窗口,每月出版一期《档案报》,都是在向职工昭示档案工作还在,档案人员还在,档案人做好档案工作的执著追求还在。
我深知办报的艰难,这会给已经身兼多职的档案人又添了一份重担。我深知偶尔办一期报纸,咬咬牙加个班,也还过得去;但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持7年,则难上加难实属不易。加之,领导的宗旨是要办就要办好,因而对该报的出版,从内容到版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不辜负领导期望,也为展示和宣传档案工作,体现档案工作为运输生产服务,档案人必须把从收集资料到编辑整理,从审核内容到排版付印等多项工作统统担当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80期档案报的出版,不但铸就了档案人的超前思维、挑战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增强了档案人围绕中心工作、服务运输大局的意识,还提高了档案人吉传组稿和使用电脑排版等诸多能力。
在新时期,档案人仍要发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光荣传统;但档案工作却不应默默无闻,而要有声有色,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我在《丰台站档案报》7年出刊80期之际的一点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