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就是说,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那么,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何?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如何进行引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一、初一新生课外阅读现状
本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对象是初一新生,调查共发放90份问卷,收回79份。问卷涉及6个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在“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项目中,67%的同学选择“喜欢”,25%的选择“一般”,“不喜欢”的占8%。这个结果大致上反映了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在“你喜欢阅读什么类型读物”多项选择项目中,选择最多的是“卡通书”类,人数比例达到68%;其次是“热门话题”类,人数比例达到46%,这表明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好奇心理和趋众心理;第三是“儿童文学”类,选答比例为3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第四是“新闻类”读物,人数比例为27%。可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于消遣和获取信息。在“你喜欢读物的内容”项目中,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是“故事情节”,比例达到80%,可见故事情节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人物、语言的喜爱率较低,可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是当务之急。这表明以“快餐式”的浅阅读来满足丰富信息量和消遣的需求是学生目前课外阅读的普遍趋势。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精度和效益。在“你的读物的主要来源”项目中,选择“自己买的”学生最多,达到61%,而选择“向学校图书馆借的”,仅占18%。这表明,学校图书馆没有起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的作用,或是对学生的吸引力弱,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急需在藏书量和藏书类型方面做出努力,还需加强新书介绍和阅读的指导。在“请列举你阅读过的好书”项目中,大多学生只列举一本。但让人吃惊的是,说不出书名而此项空白的学生占总数的21%,这可能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阅读的书没有太让他们满意的或感到非常好的,一是这部分学生只顾阅读书中故事情节而忘记书名。在“目前最想读哪本书”项目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此项空白、说不出书名的学生占总数的34%,这表明,这部分学生读书无计划、无目标或无兴趣,急需老师引导。
二、有效组织阅读活动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初中新生在小学阶段阅读状况并不理想,他们进入到初中,有必要给予阅读指导,以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阅读活动。
(一)推荐阅读内容
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阅读内容上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不能让其盲目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比较好,出版了一套与人教版语文课本相配套的课外读物系列丛书,教师使用方便,既能巩固课内相关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它为每册教材都配了相应的《名著导读》,如《伊索寓言》《童年》《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格列佛游记》《简·爱》等。所以,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向学生推荐几本《名著导读》所列名著,学生根据意愿进行购买,可以个人购买,也可以多人合买,可以购买一本,也可以购买多本。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采用设置悬念、故事交流等方式,随时随地介绍有关书籍给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进一步充实阅读课的内容,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例如:学了《荷叶 母亲》,可指导学生读《繁星》《春水》;在教授《绿色蝈蝈》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去看一看法布尔的《昆虫记》。通过阅读内容的推荐,可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由随意的、无序的、零散的消遣活动变成自觉的、有序的、系统的学习活动。
(二)组织阅读资源
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改善班级读书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在主张学生自愿购书的同时,班级可以开展诸如建立“班级图书馆”一类的活动,由学生带书、荐书,要求每人至少一本,书的选用与否由教师把关,保证书的质量与品位。课代表把书目整理在一张表格中,张贴于教室的“书海拾贝”栏中,供学生参考选择。平时自己的书自己管理,借阅人均向书的主人借阅。至于书的借阅时间、借阅人、读书量均在“书海拾贝”栏中公示。每月进行总结并嘉奖。这样,不仅丰富了阅读资源,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率,而且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谈阅读感想和体会,无形中有效提高了阅读质量。
(三)丰富读书活动形式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学生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利于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交流、美文诵读、手抄报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高阅读兴趣。
三、加强有效阅读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重要。好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会读,而且又让他们读有所得。所以,教师应加强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古人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中的精华摘录下来、积累起来,以后可以反复玩味,渐渐消化吸收,成为课内学习和写作的养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让学生在读优美的散文或精彩的段落时,边读边想、反复细读,这样,他们可以理清情节,欣赏语言、写法等;在读一些故事性、新闻性体裁的文章时,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深入分析。
略读是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但要想读有所获,就应该与精读细读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他们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并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细细品味。
(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为督促读书活动有序进行,在初始阶段可设计一张读书记录卡来规范读书撰文。可包括阅读内容大意、精美句子摘录、读后感等栏目。
总之,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大胆采用新方法,组织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同时给予有效指导。这样,才能真正扩大学生眼界,获得课内外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林青 宁波市春晓中学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