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翊皓
近几年来,沿河自治县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沿河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增大投资总量,力求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大发展谋求新跨越。
近年来,铜仁地区沿河自治县积极谋动,不断积蓄力量,发扬“跳起摘桃子”精神,深入实施铜仁地委、行署提出的“六个新跨越”和“两圈两带”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促增长和交通部、水利部帮扶铜仁地区以及省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先后引进并实施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实践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加快项目建设来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产业结构升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等问题。
大项目建设勾画沿河经济发展新版图
大项目建设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推进步伐,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近几年来,随着彭水、沙沱两大电站建设,通过移民工程、县城防护工程、房地产开发及城镇、交通、电网和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大项目建设对地方生产总值贡献率达30.1%,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32%。彭水、沙沱两大电站的强力带动,加之已经建成和在建的众多小水电,乌江特色产业带上的能源工业将力推沿河改变在贵州能源版图上的地位。
大项目建设带动了招商引资,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沿河经济发展的潜在实力和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重庆、深圳、广州等地客商纷纷入驻沿河。一批房地产、水能资源、旅游开发和矿产品、农副产品、建材加工项目相继落户沿河。近几年来,全县共引进大项目40多个,累计到位资金近10亿元,促进了以商贸、餐饮、运输、通讯、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
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城镇化步伐。近年来,相继实施以乌江二桥为重点的城区桥梁道路工程、县城自来水扩容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电网改造、县城旧城区道路改造等工程项目,城镇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文化品味日益提升。2002年以来,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实现县城扩容1.6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2万余人。
大项目建设转变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大项目的引进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过程。在外来资金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感受中,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工作作风更加务实,谋求创新的意识更加强烈,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氛围正在形成。仅自2008年10月以来,沿河共争取和实施中央预算内、新增中央投资项目51个,总投资32730.21万元。
始终把抓大项目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大项目竞争,谁抓住了大项目,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由“从紧”转为“灵活审慎”,着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能不能抓住这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抓到项目。因此,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作为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重要集散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沿河,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项目建设,要始终把大项目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以项目建设为关键抓手,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要树立抓项目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跨越的理念,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就当前而言,抓项目建设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具体体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看到,当前正是抓项目建设的好时机。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东部产业转移,建立健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是立足区位优势编制项目。二是立足资源优势编制项目。三是坚持科学编制项目。
要谋划一大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的产业项目、重大的民生项目,实施区域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带来大投资,大投资带来大发展。牢牢抓住当前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重要机遇,积极谋划实施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一是加大以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不断创造发展新条件。积极做好“沿河至思南”、“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二线、云南昭通至重庆秀山铁路过境沿河项目的争取工作,通过5至10年努力把沿河建成贵州东北部的水陆交通枢纽。以解决工程性缺水和饮水安全为重点,紧紧围绕“人人喝上安全水规划”和“人均半亩口粮田规划”目标,积极争取甘溪通桐水库,夹石旧屋基地下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抓住国家和省电网公司扩大电力投资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沙沱电站110千伏应急接口立项。
二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突出抓好县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广场、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县城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中的优势,把县城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要地;以建设谯家工业重镇为重点,建设一批以煤矿、萤石矿等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的工矿项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以建设官丹商贸重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带动全县畜牧业发展;以建设沙子“空心李”特色产业镇为重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建设洪渡边贸重镇为重点,把洪渡建成挤进成渝市场的重要出口通道,带动北部乡镇快速发展;以建设思渠、淇滩旅游重镇重点,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三是加大产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提高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沿河优质白山羊品牌,依托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大力以发展白山羊为主导的生态畜牧业,把生态畜牧业建设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突出山地偏清香型烤烟风格特色,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确保到2012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烟叶产量稳定在16万担以上。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通过3至5年努力建成生态茶园15万亩。以沙子空心李为重点,积极发展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在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领域,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联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
四是加大资源开发型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能源大县”目标,以保障沙坨
电站建设为重点,力争实现6万千瓦的小水电总装机容量。加大煤炭勘察开发力度,新增煤炭年生产能力30万吨,把沿河建成贵州省“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县和能源大县。加大铅锌矿、萤石等矿产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逐步建立矿产品加工体系和建材工业体系,建成年产30万吨的原煤生产企业和骨干冶金化工企业1至2个、日产2500吨的旋窑干法水泥厂1个和一批建筑石材加工企业。
五是加大民生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努力构建和谐沿河。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完成“两基”迎“国检”任务。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城镇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城镇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解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下贫困人口住房困难。认真抓好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项目,力争用4年时间全面解决农村地质灾害危房户、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的居住问题。
要不断拓宽项目争取渠道,完善项目实施机制。要变单一计划渠道争取项目为计划渠道、市场渠道、社会渠道综合争取。一是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向上争取一批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将成渝和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三是激活民间资本和金融资金建设项目,使其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项目建设。同时,要有效地发挥项目在加快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在理顺思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在全县营造跑项目、争项目、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考核体系,以期对后期管理和运营效益进行有效考核;同时,要深入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倾力打造平安沿河、诚信沿河、开放沿河、文明沿河、魅力沿河,以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共建共享。
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抓到项目。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有项目才有资金流,有项目才有就业,有项目才有财源,没有项目一切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地委书记廖国勋“千方百计抢抓机遇,要始终保持必性的信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争抓共有的机遇,抢抓独有的机遇,深挖隐藏的机遇,努力把重要战略机遇期变为黄金发展期”的要求,着力加快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近年来,沿河始终把抓大项目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通过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突破,实现整体推进。
(作者系沿河自治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