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超当代”
拾玖
“世上没有伦敦风格,但这座城市包容了各色设计师,让他们成为自己。在这里,艺术与时尚、建筑与设计互相融合,擦出火花,这是一个好时刻。看看什么造就了伦敦的特性,令它的商铺琳琅满目。”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负责人迪兰•萨杰克(Deyan Sudjic)评价道。
近日,伦敦设计博物馆推出一个名为“超当代”的设计群展,旨在回顾、体现和展望伦敦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当代设计的标杆城市,伦敦在创意领域一直享有美誉。这次展览通过15位设计师的新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伦敦的多元文化。他们当中,既有伦敦的未来设计新星,也有当今炙手可热的设计精英,包括时尚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托马斯•海瑟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产品设计师荣•阿拉德(Ron Arad)等人。通过各自的作品,设计师们试图告诉观众:这座国际大都市吸引他们来此学习、生活和居住的魅力所在,以及他们在此的所见所闻所感。
“你想为伦敦做些什么?”
著名时尚设计师保罗•史密斯回应道:“我只想移走一些东西——垃圾。”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内含光源的“新伦敦垃圾桶”(New London Rubbish Bin)。整个垃圾桶被设计成可爱乖巧的兔子造型,路人经过这只垃圾桶,它的内部感应器就会有所反应,每次路人丢入垃圾,兔子的耳朵就会闪一下,以示感谢。这只绿色的兔子摆出一副乐观的架势,憨态可掬,将会成为整座城市的新标识。
试想一下,在闹哄哄的城市环境中奔忙,你是否有种逃离的冲动,去倾听一下暗藏在城市中的其他声音?巴贝•奥斯格比(Barber Osgerby)设计的城市公共雕塑“聆听站”(Listening Station),收集了城市中渐已消逝的声响。盘碟状的设计,不仅能令听者从中发现音波的焦点,还可以像喇叭一样传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互动空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结构中,人们可以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大本钟声响、喷泉中溅起的水滴声,以及黎明时分城市复苏的各种声响……小小的“聆听站”,营造出浓缩伦敦城市声响的音频风景。
建筑师托马斯•海瑟维克负责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此次“超当代”展中,他选用了伦敦街道上的无名灯柱,让它们跳起舞来,组成作品“灯柱枝形吊灯”(Lamp-post Chandelier)。整个设计作品犹如一个倒挂的枝形吊灯,全部由普通的灯柱构成,在设计师的点睛之笔下,它们充满活力地舞动起来,共同组成城市街道的公共雕塑,点缀着伦敦的街景。
土生土长的伦敦平面设计师纳韦勒•布鲁迪(Neville Brody)曾任Face杂志的艺术总监,提及城市印象与创意空间,他似乎略有抱怨:“伦敦布满了稠密的摄像头,我们常常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我们的创作自由吗?这种‘监控是否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表达?”为此,设计师提出了“自由空间”(Freedom Space)的设想,邀请人们进入这个空间,通过影像、声音、绘画和写作等手段,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以及他们印象中在伦敦的自由度。这个装置既为刺激物,又是一个表达的平台,同时还是整个展览的一个现场实验。从空间内到空间外,所有的创作都会在布鲁迪的网站上播出,“这将再次点燃大家自由创作的热情!”
整个展览中还特意布置了一条自上世纪60年代起的时间线,标注出各个历史时刻的重要建筑、时尚、产品以及互动设计,并辅以实物进行展览。例如第一台ZX80辛克莱个人电脑、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设计的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Lloyds of London building),以及设计师凯瑟琳娜•海姆内特(Katherine Hamnett)面见撒切尔夫人时穿着的印有“58% Don't Want Pershing!”反核弹标语的T恤等。此外,在一张伦敦设计地图上,一些年轻设计师们细心标注出城中重要的创意中心、数码社区、公共雕塑、图片社等等,生动地构建出伦敦在创意领域欣欣向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