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看得见的手”

2009-07-14 09:54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9年5期
关键词:空心化产品质量日本

对于很多听熟了六西格玛、零缺陷管理、SPCD等微观质量控制的技术派人士来说,“质量宏观管理”,还是一个新词汇。

什么是质量宏观管理?为什么要加强质量宏观管理?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石永恒教授。

以史为鉴:经济振兴依赖质量革命

质量宏观管理,区别于质量微观管理,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或一个行业的总体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监管,促进质量发展,塑造整体质量形象。这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石永恒对质量宏观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

面对记者,石永恒拨动了眼前的地球仪,“你想了解质量宏观管理为什么如此重要?”他指着地图上的日本和美国说道,“质量宏观管理关乎经济振兴,关乎国运民生。有一段历史,经常被质量界提起,却被企业界忘却,它就是日本的质量革命史。”

20世纪初,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当时日本人崇尚中国的“上海货”。—直到20世纪中叶,这一现象未有任何改观。石永恒依然记得当年在英国留学时,日本产品因为质量低劣而被英国电视小品进行奚落、丑化的节目。那时日本制造的产品,要么不写“Made In Japan”,要么打在不起眼的角落。但当石永恒归国后,在清华大学给学生讲授“零缺陷管理”这门课程时,日本产品已成为世人推崇的高质量的象征。

前后间隔仅几十年,从劣质产品到优质产品,日本产品曾经败走麦城而后咸鱼翻身,产品质量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人们在探讨:日本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当时,日本政府提出了“质量救国”口号,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虑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规范体系。法律先行防患于未然,这是日本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日本系统的质量法规建设最早是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政府为推动全面质量管理,1957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产业合理化运动”,其中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的高度。

“日本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日本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且带动了系统工程等其他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走过一段弯路,先搞系统工程,后来发现绕不过去,质量管理是其他管理学科的基础,回头才搞质量管理。”石永恒说。

日本的质量管理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业绩,诞生了松下、东芝等产业巨头。当时,消灭次品、消灭缺陷成为日本产业界各个工序、环节的共同目标。美国的集成电路缺陷率约为1%,而日本却为1%,这个巨大差距成为美国在日美半导体之战中败北的原因。

日本产品因物美价廉大举进军美国及大量占据美国市场,对美国企业触动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决定设立一个国家质量大奖。1987年,美国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5类企业:一是制造业,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雇员小于500人)。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2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上,这就是定点超越。在这里,评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推动企业追求卓越的工具。

美国的定点超越战略,日本的质量翻身历程,都是一个国家进行质量宏观管理的成功典范。

对于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的评价是:“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包括汽车、纺织等在内的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石永恒说:“我国经济振兴的这十驾马车,离不开质量进步这台发动机。加强质量宏观管理,适逢其时。”以己为鉴:“看得见的手”要看得见

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质量进步的背后,有两只手。一只手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只手就是质量宏观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自下而上“抬高”质量水平,“看得见的手”自上而下“推引”质量水平。

在石永恒教授看来,质量宏观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应是一个融合法律、经济、行政多种手段为一体的宏观调控型的“手”。

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充分利用质量激励政策和各级政府的质量管理规划,完善质量服务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推动和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在理论界,目前,我国企业的微观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但是关于质量宏观管理,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国只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

石永恒认为,推动产业创新和质量进步,只有政府出面才能完成。为企业“护航”,保证企业能有一个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是政府的一项新职能。正如人们看到的,在那些驰骋全球的跨国公司背后,总是闪动着某些大国政府的身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政府“看得见的手”在质量进步中发挥作用,如何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有所不为,又有所作为,确实是需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的新课题。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管理质量,石永恒认为不能太微观,而应该发挥体制、机制和法制的作用,让社会“看得见”,紧紧围绕宏观经济管理这个中心进行宏观调节。在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本地的质量发展规划,该规划应是一个宏观调控型的发展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中期、短期质量发展规划,使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贯彻和实施;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质量责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责任考核办法和重大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应合理设置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和控制产品质量的发展状况,促进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以邻为鉴:结构重建谨防质量空心化

目前。我国已进入产业结构加速转换期,第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正加快发展速度。广东地区“腾笼换鸟”,大批基础性产业西迁到落后地区。石永恒认为,在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中,我国应以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空心化”教训为鉴,谨防“空心化”。

所谓“空心化”,就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19世纪中期,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随后,英国工业资本大举对海外投资,20世纪初,英国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投资的规模,致使英国国内工业生产,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下降,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慢,最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从“世界工厂”跌落为工业品进口国。从此以后的半个世纪内,虽然还保持了金融方面的领先地位,但以后也被纽约所取代,随后又被东京超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开始向海外扩张。80年代开始,长期积累的资本过剩、证券价格暴涨、地价和工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迫使日本企业纷纷向海外投资,日本制造业拉开了大规模转移的序幕。大规模的产业海外转移导致了日本的“空心化”。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错失了“通信和计算机”一代技术的创新,严重的“空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经济萧条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

制造业的萎缩,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削弱。而失去了工业基础,不可能有一个繁荣的服务性社会,也不可能有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大多数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不单是在实验室中就能产生的。

长期进行国际战略研究的石永恒为这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开出药方:振兴制造业,将发达技术与熟练工人、富有创新的管理结合起来,用调整生产结构、采用高新技术、更新设备等,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高工资、高生产率的经济。

“东芝不搞高技术,而是转向内容提供商,向娱乐业转型。松下甚至进入家装领域。这是空心化后,设备落后、质量创新能力落后的无奈选择,我国产业结构重建要谨防质量空心化。”

猜你喜欢
空心化产品质量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黄金时代》日本版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