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敏
摘 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根据农村的特点开发出立足于农村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以河北省藁城市为例,介绍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旨在为农村地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44-02
一、农村地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做为中学必修科目之一的地理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地球构造、人地关系、地天关系、区域分布、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等许多与人类和地球息息相关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及其复杂地理地貌上,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发校本地理课程,加强广大中学生的本地区地理知识的教育和地理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对于农村中学而言,由于经济、师资等诸多原因,教育质量和城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农村地区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地理校本课程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独特的地质地貌形态、自然生态、矿产资源、农业生态等。河北省藁城市地处北纬37°51′-38° 18′,东经114° 38′-114° 58′之间,东西宽29.25公里,南北长51.15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810.36平方公里,为冲积平原地形。藁城市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物物种,是国家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形成了由蔬菜区、果菜油区、粮牧综合发展区三个特色经济类型区和粮食、畜禽、蔬菜、果品四个龙型经济产业链条所构成的经济社会格局。藁城市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其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形成复杂的民风民俗等。这些都为本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农村地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明确目标,突出学科特点。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宏观方面把握课程开发的方向,目的是全面传授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就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由于师资、设备和经费等方面的匮乏,地理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农村中学更应该把握准方向,注重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紧紧围绕学科特点,让学生掌握本地区的地理地貌、农村经济与地域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点。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区学生的课程。做为农村地区的中学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就地理学科而言,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组合并运用这些资源。各地方、各学校可依据周边具体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地方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地质地貌、认识生物物种及分布等特征。农村中学的地理校本课程均可从本地区的地理、地貌、气候、温度、农村经济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取材编制教材。例如:藁城市地处华北平原,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拥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物种丰富。这些课程资源都可以做为其地理校本课程的素材。
3.多方合作,突出学校特点。校本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学校为本,运用校内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发课程。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由地理科老师独立开发,也可以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另一方面,还可以走出校门,和企业、村委会甚至是农民共同开发课程。每个学校无论从哪种渠道,都要以育人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素养的为出发点,要体现出学校的主体性。如:藁城市广大农村中学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在地理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既要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相结合,又要根据学校的师资、设备等硬件情况来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4.与生活联系,突出实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学不仅担负着为高一级院校培养人才的任务,还担负着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劳动者的重任。因此,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这一职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农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应紧密联系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为学生将来立足农村、服务农业打下地理知识的基础。例如藁城市各中学可依据实际情况,从发展特色农业和实行多种经营等方面进行探讨。
5.满足学生需要,体现主体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做为一种课程理念走进了课堂。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兴趣做为出发点,坚持不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把学生放在课程实施的主题地位,依据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另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如藁城市的农村中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气候与农业》、《农业灾害及预防》等。
6.提高教师素质,体现主导性。斯坦豪斯曾说过,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学校课程。地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也是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他们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内容编排、设计程序等都应了如指掌。地理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地理教师队伍人员短缺、力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一方面要以优胜劣汰的原则充实地理教师队伍,一方面更应关注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建设,努力创造条件吸引留住教师,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努力为他们创造和争取学习的深造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总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农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不仅应该立足农村实际,还应力争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求得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徐兆兰.开发地理校本课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2007,(3).
[2]付月潇,刘茗.开发初中校本课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J].课程教材改革,2007,(01).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