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佐
[摘要]《三国演义》因其故事精彩纷呈,出场人物多,历史跨度大,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多如牛毛,充满魅力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因而从古以来就被大量改编成花样繁多的戏剧等艺术形式。到当代,尤其是近年来,三国题材更受影视导演的青睐和观众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三国题材被搬上影视屏幕。电影《赤壁》更是将这一改编热潮推向高峰。这主要是和三国题材自身蕴涵着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广大受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认同心理密不可分。
[关键词]三国题材;影视改编;文化魅力;电影,《赤壁》
一、三国题材的影视改编
2009年的中国影坛,花样繁多、风格迥异的贺岁电影和往年一样,观众的热评依然一浪高过一浪。《梅兰芳》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取胜;《叶问》因充满侠义精神的真拳实脚获得很好的口碑;《非诚勿扰》长于用幽默的手法描摹世相百态而深受观众喜爱;相形之下,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及其《赤壁》则见仁见智,颇受争议,受到观众更多的批判和指责。
吴宇森借用古典名著,搬起历史这块石头,投入了赤壁的江湖,激起千层巨浪,而观众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依然不太清醒的思维状态,或摸鱼或激荡或惊险或被摸,故而或批判或指责都是情理中的事。
事实上,对电影,尤其是贺岁片而言,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做到“大投入、高盈利、专精性、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并非易事。著名日内瓦学派批评家就曾强调,批评不是“立此存照”,不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而是参与,是不怀成见地“投入作品的世界”。
客观而言,电影《赤壁》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尽管评论界多指责其背离历史,语言不够严肃等。但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守格与创格的矛盾。缺乏创格的勇气,文学就无从发展。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指出:“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他认为中国电影整体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在于电影表现手段的陈旧,而在于文学价值不高。吴宇森导演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三国”就已经铸就了他的成功。前苏联著名导演C·格拉西莫夫就认为几千年积淀的文学能够帮助电影导演去深刻研究复杂多样的生活,并且,一个导演可以从崇高的文学典范中学到很多东西。吴宇森正是抓住了“三国”这一经典中最宝贵的东西。
毋庸讳言,一切历史都存在于当下的表述,“罗生门”是历史的常态,立场的不同衍生出角度、语气的差异,叙述者的价值观、是非观决定了主人公的形象和价值,吴宇森是左右互擎的高手。相比而言,《赤壁》对曹、孙、刘三家的表述,基本上没有太偏颇的地方,《赤壁》中所塑造的人物给观众以情感上的突破,虽然距历史甚远。
纵观中国电影,长期以来惯于在故事情节上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戏剧效果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从而使得电影成了一种故事的表述,影片的产生完全依赖故事本身,这必然造成观众在观赏影片时理所当然地、自觉不自觉地将影片本身和原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对照,当二者吻合的较为成功时,自然会受到好评,否则批判是在所难免的。《赤壁》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三国”故事及三国文化自古以来,绵延不绝,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三国中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长期以来已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形成坚不可摧、相对固定的模式和认同感。
翻开中国影视史,有关“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就电影而言,早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拍摄过一部名叫《孔明三气周瑜》的电影,由粤剧名家马师曾饰演诸葛亮,此片年代异常久远,影响平平,现如今已很难被观众看到。
80年代,内地拍摄过一部名为《华佗与曹操》的电影,用非常规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和华佗较劲的全过程。1998年搞笑天才刘镇伟曾拍过一部名为《超时空的爱》的三国题材电影。1999年台湾影帝柯俊雄自导自演了一部名为《一代枭雄——曹操》的电影,可只在台湾本土赢得了一些反响,曾经一睹过该片的内地观众可谓凤毛麟角。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古装片、大片风潮的影响,三国题材的电影不断涌现。在《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刘德华诠释了蜀国名将赵云传奇的一生,影片依靠漫画式的造型和精彩的动作场面赢得了票房大热,也再一次印证了三国题材的深厚魅力。
魅力无限的三国故事,引得越来越多的著名电影导演、明星一同积极参与,一时间风起云涌,成为影坛一大亮点。
在三国电影热潮的感染和熏陶下,电视界也毫不示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界也掀起了一股三国题材的改编热潮。这些电视作品以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为基础,刻画和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和人物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出三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和哲理谋略。尤其是近年来,三国电视作品的创作更是出现了戏说化、演绎化、卡通化的新趋势。电视制作者用现代审美观审视传统文化,用丰富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三国文化衍生出新的趣味性和价值观。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内地和香港就各拍过一部名叫《诸葛亮》的电视剧。
同一时期,内地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电视剧《桃园三结义》,香港还拍摄了一部名为《貂蝉》的电视剧。
进入90年代以后,内地接连拍摄了两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一部叫做《关公》,另一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央视版《三国演义》,这版《三国演义》至今仍在各种上星或不上星的频道中滚动播放,已经成了观众不得不默认的经典。另外一部是由濮存听主演的《曹操与蔡文姬》,虽然深受观众欢迎,但濮版曹操太儒雅,体现不出曹操的豪气。还有一部就叫做《曹操》,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曹操的一生。
本世纪初,陈凯歌监制的电视剧《吕布与貂蝉》,片中人物诡异的造型和莫名其妙的言行让全国人民看的晕头转向。差不多同时,一部名为《武圣关公》的电视剧,由于资金等因素,战斗场面也几乎全被省略,导致观众骂声一片。
由朱苏进编剧、陈家林导演的新版《三国演义》,剧本已准备就绪,该剧长达60集,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
同时,张纪中也高调加入了三国题材电视剧的制作大军,由其执导的历史剧《三国志》也将开拍。由陆毅饰诸葛亮,陈建斌饰演曹操的新版《三国演义》已于2008年8月29日开拍。
除电视剧外,一些表现三国历史和文化的其他电视作品也随之产生,如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就拍摄的《三国废墟的发现》,并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获奖;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之后,央视也专门做了名叫《三国故地行》的专题片。上海华夏电影公司推出了《三国梦》的电影,2002年四川为推动旅游业还专门做了促销片《三国旅游·蜀汉胜迹》,川剧电视剧《三国》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此外,许多以三国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片也应运而生。
在大陆三国题材改编的热潮中,台湾电视界也不甘落后,曾拍摄过一部《三国英雄传之关公》;香港TVB也拍摄了反映曹家生活的戏说剧《洛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在东亚等地亦有很深的接受基础。电视这种现代传媒产生以来,东亚各国纷纷购买中国拍摄的三国题材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同
时自己也尝试拍摄一些电视作品。如1994年,日本拍摄了电视片《三国遗迹》,2004年日本NHK电视台三次到中国富阳拍摄了长达75分钟的“新三国志旅游”专题节目,与此配套杭州开通了与东京、大阪直航的精品旅游线。在动画界,横山光辉拍摄的《三国志》,气势磅礴,画面精美,讲述了三国时期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当然,日本与韩国出现的以三国题材为背景的网络游戏更是处处可见,无须赘言。
面对如此丰富的影视资源和深厚的受众基础,吴宇森导演重拳出击,在多如牛毛的“三国”著名战役中选择了最硬的一块骨头——赤壁。吴导选择这一题材所付出的勇气是可以想象的。
二、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
三国题材影视剧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广大受众对三国故事、三国文化的关注;这种关注变成了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原动力。电视的出现开拓了三国故事的表现力,三国题材成为影视制作的热门之选,诸多导演选择从三国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无数观众关注三国电视和其他的三国影视作品,这一切皆源于三国文化独有的创作优势。
首先,三国纷争,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多如牛毛,充满魅力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深知观众喜好的影视制作者,当然不会放过这段资源如此丰富的历史。三国故事精彩纷呈,气势恢宏,出场人物众多,历史跨度极大,非常适合电影或长篇电视剧的改编。
其次,三国题材深深渗透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爱国主义、惩恶扬善、崇尚英雄、欣赏智慧、举贤任能等等。所有这些传统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这一庞大的受众群无疑成为影视创作者工作的巨大动力,也为三国影视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从上节论述中我们看到,三国文化、三国精神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有广泛的接受基础,三国题材因为极高的知名度和在群众中极广泛的认同心理,自然能为影视作品的制作赢得更好的社会回馈。影视制作者选择三国题材,看重的就是“品牌”效应,他们通过自身的再加工和再创作将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并加入现代人的视角,在现代传播手段极大丰富的今天,达到品牌衍生的目的。
再次,影视创作要求流行性和情节性,满足此类要求的文学作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影视制作人的选择对象。三国故事的演义性,确立了它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题材呈现出史传性,重大的历史事件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支柱,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呈现出大环境的逼真。在大量战争场面的表现上,吸取了传统民间文学样式的精华,情节故事如同说书人的语言所表达那样生动细腻,富于感染力,便于影视语言的表现。三国中提到的大量谋略也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的人都能从三国中读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无论是决策者的善于用人,审时度势,还是竞争中的各项韬略计谋,都在《三国演义》中有深刻的体现。和其他古典小说相比,在影视改编中《三国演义》无疑会脱颖而出。
综观以往的“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像《孔明三气周瑜》《华佗与曹操》《一代枭雄——曹操》《我是蒋千》《诸葛亮》《貂蝉》《曹操与蔡文姬》《曹操》《吕布与貂蝉》《武圣关公》等,单从作品名称来看,导演明显将主要目光投向了三国主要人物,而对“三国”多如牛毛的著名战役却视而不见。导演吴宇森的《赤壁》无疑填补了这一缺憾和空白,将“三国”题材原本就火热的改编热潮推向又一个高峰。
三、三国题材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
三国题材被影视界大量的改编,带给了三国文化更多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开拓了三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和影响力,使得三国故事和三国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它以电子手段带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流行,并且扩大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得了良性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带动了三国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但其改编也有很不成熟的地方,三国题材的改编与其他历史文本的改编方式一样,也经历了从正说到戏说的道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制作者的精品意识逐渐淡漠,一味追求夸张戏谑的效果,看重明星效应,注重它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其文教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歪曲和背离了三国的一些优秀传统,使得三国故事变得面目全非。相同题材的作品被不断翻拍,同名电视连续剧被不断地调换演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许多影视作品的出炉都遭到了多方非议。由于创作理念、部分导演文学素养与技术手段上的欠缺,导致了三国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不足之处。创作者更多地将三国看作一场战争,一味地烘托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忽视了许多本应有的哲理的表现和人物内心的刻画等等。许多导演为使自己的作品早日与观众见面并获得较高的票房收入,不惜重金积聚大量明星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性本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