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见芳
《毕升》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3课72页的一幅插图。
这是1959年王凤祚根据历史记载进行想象而创作的塑像,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毕升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衫。他右手托着一块活字版,左手拿着用黏土做成并经火烧制的陶字,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果,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完全沉浸于忘我的工作状态。辛勤劳动终获硕果,正是他手中的这种活字,开辟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的发明,基本上都是熟练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完成的。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庆历(1041—1048年)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由此可以推断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毕升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发现了雕版印刷最大的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而且有错字也不易更正。于是,毕升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反复实践,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方便且经济。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即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黏土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可印刷书籍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次又可再用。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印刷术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改革,它的应用开创了印刷史的新纪元。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延续了近千年的时间,对促进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也有助于欧洲许多民族文字和文学的建立。印刷术还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阅读能力,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
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种科学技术,它在中国发明,发展、成熟后,逐步向境外传播。首先传播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逐步传到欧洲。德国人戈登堡用铅锡合金制作拉丁文活字,于15世纪中期印制了《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晚400年。戈登堡对活字印刷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活字印刷术经由德国而迅速传播到其他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16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19世纪时传人大洋洲。至此,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国际学术界的科技史专家们承认和尊重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西班牙著名作家门多萨16世纪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志》中明确提出戈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是从中国辗转传人德国的。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活字印刷术对戈登堡的启发和影响。后来欧洲使用机械铸字和印刷,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使活字印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从发明实践,到应用发展,再到传播,我们领略到每一项发明成果的应用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古代这个过程或许比较漫长,但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技术的发明与更新越来越快,今天的印刷技术已经进入一个高科技时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印刷术发生了始料未及的惊人巨变,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印前革命彻底摆脱了铅与火的时代,印前电脑化开创出一片新天地。1985年以来,PostScript的风行,引入了DTP的新概念,印前由设计、排版,、编辑工作站组成,与激光打印机、RIP、照排输出机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数码运行环境。自动化自此已悄悄地开始了。
有人说20世纪90年代末是文件格式革命的时代,那么5年、10年以后又会是什么时代呢?印刷业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正如美国一位教授所说的那样:“眼前所见的很多技术将会很快走入历史,因为技术的进步实在太快……”的确,技术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今天的进步,将会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预测、去展望印刷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