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道德教育及其伦理建构

2009-07-13 01:49杨思平
继续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德生命教育

杨思平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多元文化下生命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凸显出来,出现了人生前途和人生信仰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针对此种现状,本文从生死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幸福观教育等方面阐明了生命道德教育的伦理建构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生命;道德;教育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机会增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将遭遇文化多元的境况,都会面临如何构建多元文化境遇下的社会伦理问题。其中,生命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凸显出来。

一、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论定位

(一)生命道德教育的含义

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是回到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真谛,帮助人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开放性、感动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培养人的个性、完善人的人格,实现生命价值,形成生命理想,绽放生命意蕴。它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的伦理教育,是对当今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

(二)生命道德教育的特征

1人本化

道德的人本特征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活动,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强调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都是对此的尊重。”生命道德教育关心的是一种新的存在主义,一种能对加强自我治疗提供支持的人的存在主义,他能在人们面对现代生活的困境及其焦虑时提供支持和指导。

2体验化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焕发生命动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体验不到生命活动释放的快感和意义所在的人,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表现;而愈是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人就愈会热爱生命并使生命表现出最大的意义。”由于体验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生命道德教育就有义务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帮助学生发现、挖掘这种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生命体验的升华,生成新的生命感悟。形成人生的智慧,净化成人生的幸福。

3生活化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通过人的自主、自觉的实际道德生活才能体会到道德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使人充分领略、享用道德的价值。正如陶行知所说“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0生命道德教育,从生活中取材,用学生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生命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丰富心灵,培育灵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例并非如此。

(一)人生前途、人生信仰的缺失

许多学生的人生意义已经迷失,不少学生产生了自杀念头,甚至有些学生曾经试图自杀。有一项针对某市516名高中生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有9.32%的学生感觉“郁郁寡欢”,7.45%的学生“深感自卑”,35.40%的学生感觉“忧虑担心、心事重重”,9.32%的学生感觉“苦恼烦躁、行为反常”,只有24.22%的学生感觉“心情愉快、无忧无虑”,还有1.429%的学生是其他感觉。对于他们的前途,只有53.37%的学生“充满信心”,而“感到渺茫”“悲观失望”或“担心害怕”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9.82%、3.07%、1.963%,还有1.043%的学生“没有考虑”,另有3.68%的学生选择其他。而另一项针对上海市24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总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39%,认真的自杀意念为15.23%:而且,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小学五年级为18.16%,初中预备年级为19.77%,初一为23.69%,初二为23.44%,高一为31.88%,高二为37.93%。以上表明很多青少年人生信仰的缺失,生活无目标。

(二)人生价值观的迷失

人失落了,我们就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支点去建立文化与人性的平衡。人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形成文化与人性的真正的和谐。只有人以及人的历史才是我们走才出文化苦旅与文化困惑的唯一途径。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青年为5.2%。以上表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青少年巾于价值观的功利化,带来人生意义的危机和人生价值的贬损,这些都导致了生命存在的无根感、孤独感、漂泊感等。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伦理建构

(一)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是生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一些有关生与死的哲理分析和实例,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凡是有过亲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经历或个人曾亲临死亡边缘的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和蔼,更懂得如何去善待他人,珍惜身边的人,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的温暖,尊重他人的存在,甚至爱屋及乌地普及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死亡教育”引导学生感悟思考,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有所认知。介绍死亡知识,体验死亡感受,让青少年亲自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亡相关的情景,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爱生命。让青少年认识到所有的人都是大自然运作的一个微粒。也可以让学生参观殡仪馆和医院临终关爱病房,让学生体验生命与死亡,生死经验是完善青少年人格修养的一剂良方。

(二)情感教育

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富有情感的工作,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需要情感关怀的人;它还是一种良心工作,因为它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都很难以明晰的、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控制和评价,需要教师同自我的道德意识去加以调控,加以自律。对学生而言,教师情感的流露可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和畏惧心理,从而走向成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例子。教师充满期望、赞许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对学生而言都是莫大的激励。教师的微笑也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生命本身具有智慧和力量,它需要一定的条件给予支持方能显现.生命道德教育就在于为之提供有效条件,通过赞美、肯定式激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幸福观教育

幸福作为人生目的是一元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毫无例外的追求幸福、渴望幸福。但幸福之路是多元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式、内容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待自己的生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学生对幸福的感受能力。人的生命是一个感情的存在,一个具有丰富真挚情感的人、一个有自尊、乐观的人才能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要教育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幸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个人幸福的获得是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对幸福的追求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努力履行和完成自己的义务、职责和使命,才不会在物欲和世俗面前丧失自我。

猜你喜欢
道德生命教育
跟踪导练(五)(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道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