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红
摘要: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逐渐走向市场。由于受到就业观念滞后、择业心态不良、用人单位要求渐高、就业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时感到困惑和忧虑。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择业;对策
一、就业观念滞后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到国家政策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与之相适应,各地区及高校相继举办了“供需见而会”和“毕业生人才市场”,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通过相互竞争落实就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同时对就业政策不够了解,以为学校已把他们完全推向人才市场,在整个就业过程中,既得不到学校的任何帮助,也不受学校的任何限制,是完全自由的自主择业。毕业生的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错误理解。其实,作为现行的就业制度,所谓在一定范围内,是指必须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实行“自主择业”,学校负责推荐,并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由于现在非公单位招聘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用人不规范的现象也随之增加。加上毕业生对劳动合同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相比用人单位而言处于弱势,所以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维护毕业生的利益,学校在指导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办理就业报到证等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调整,所以这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时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从而感到极大的困惑和忧虑。
二、不良择业心态的影响
(一)自卑和失望的心态
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即将来临的毕业就业,面对不可避免的职业选择,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在职业选择中缩手缩脚,表现怯懦,甚至不敢与用人单位交谈;认为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面对适合自己的单位,只是因为别人联系了,自己就不敢再联系了;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未找到合适单位,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加上受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有些单位宁愿要各方面条件较差的男生,也不要条件较好的女生,所以女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普通弱于男生,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和示弱心理。怀着自卑和失望心理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会产生一种怨天、怨地、怨父母的情绪,从而大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依赖和侥幸心态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择业的信心不足。有些毕业生不注意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增长和各种能力的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认为就业主要依靠父母、依靠社会关系,依靠学校和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朋友代替自己与招聘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另外,有些大学生因受了“进了大学门,就是公家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也极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和进取心,加上其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的名声较好,产生了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侥幸心理;还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不稳定,面对良好的就业机会,左右徘徊,举棋不定,总抱有后面会有更好的单位供自己选择的心理,致使他们错失了许多良机。正如我校举办的双选会,有的参会单位不仅地理位置好、专业对口,而且单位效益也好,但是当单位选中几名学生要与其签协议时,学生却提出要考虑考虑然后再说,结果使几家单位在会上没能落实一名合适的毕业生。当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观望后,见没有他们十分满意的单位,又想回头联系这几家单位时,这些单位已经选择了其他高校的毕业生。
(三)自负和实惠心态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具体表现为:第一,他们在就业时对地区的选择由原来的“四面八方”缩小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改革力度较大的地区,而自愿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第二,注重工作单位的经济效益的福利待遇,他们把目光较多地投入到效益好、收入高的单位,而不愿到艰苦行业,特别是那些农、林、化工、地矿等本来就急需人才的行业工作,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大学生面对学校提供的众多信息无一中意,迟迟不作选择,造成大量信息的浪费;较多的大学生趋向于热门行业,以致造成这些单位人满为患。而急需人才的单位门前冷冷清清,形成了“分不出去”和“要不到人”的矛盾状况;还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多挑剔,高要求,最后没有落实十分满意的工作单位,就大发牢骚、情绪急躁。这种只从个人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不考虑社会的需求的发展的择业心态,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潮的。
三、单位要求过高的影响
从这几年的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高层次,需求不客观,用人机制不科学。一些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他们一看学校牌子,二看学历层次,三看学习成绩,四看综合能力。有些竞争力较弱、吸引力不强的用人单位提出要名牌大学的、本科以上的党员毕业生;同时提出毕业生要一专多能。在专业技能强、外语好的前提下,还要看是否持有计算机等级和其他辅修专业的证书以及获奖证书等。加上一些单位有点名要与该单位有关系的学生、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市生源、不要外地生源,没有用人指标,无法解决户籍关系等特殊情况,使得学生在联系工作单位时增加了许多困难,加大了学生就业的自卑和失望心理。
四、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目前的就业制度,正处于一个改革时期,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完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度逐年增加,但是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一方面国家强调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实行“自主择业”;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维护社会的稳定。总的来说,在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市场还陷于行政机制的圈子里,尚未真正形成一种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转变,或者说是尚未转变为一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全社会的、尤其是毕业生本人和家庭主动寻求和参与的就业行为,还没有能够完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能够对高校的毕业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要尽快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同时招生、培养、就业这三个环节要形成联动,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适销对路,避免造成更多毕业生的“体制性失业”和“品位性失业”。
五、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来都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好,基础建设项目多,企业新增项目也多,贸易、消费等各行业发展较快,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增多,毕业生就业较为顺利;反之,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内严峻自然灾害等影响,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由虚体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步蔓延,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存亡的严峻考验,农民工返乡就业、企业裁员和无薪休假等成为最热门话题。面对这场金融风暴,高校毕业生觉得无所适从。1.毕业生需求明显减少:往年平均每天5家单位来校招聘,今年可能2天才有1家单位;2.需求条件苛刻:往年许多单位本科毕业生即可,而且每家单位需求较多,今年提出本科优秀毕业生可以考虑1-2个,而且还要综合能力强、各种证书多;3.工资待遇降低:往年签约薪酬较高,本科毕业生平均每月2500元左右,今年多数单位只承诺原来一半左右。面对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毕业生应该为自己的就业作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认识到位,尽可能规避就业风险;其次要在各方面准备到位,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就业竞争力;最后争取每次机会,先就业再择业,将就业去向落实到位。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受到阻力一样,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亦是如此。我们深信在经济体制特别是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全国经济形势日益好转等有利环境下,毕业生经过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面对用人单位需求更加客观合理、用人机制更加科学,毕业生一定会信心百倍地走向市场,通过自己的竞争获取理想的就业机会,实现顺利就业!